• 57阅读
  • 0回复

青春再度闪光——记上海联合营养技术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春再度闪光
  ——记上海联合营养技术公司
本报记者 蒋涵箴
上海联合营养技术公司目前是上海经济效益最佳的民营科技企业。它是由上海医药、化工行业的一百多名离退休科技人员组成的,平均年龄为66岁。
它坐落在上海普陀区的一条小街上,既没有北京中关村众多公司那样的场面,也没有漂亮的公关小姐来接待你。公司成员都是穿得干干净净、朴朴素素,待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总经理却是一位壮壮实实的中年人,38岁,名叫郭华华,也没有一丁点“大款”的气息。他给我讲了这个企业创办的前前后后,我静静地听着,不由为之感动,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可敬的老人们!”
1985年,华华的父亲郭旭青从上海最大的药厂,第六制药厂厂长的岗位上退休了。这位老共产党员解放前是党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初期党送他上了大学,学的是有机合成专业。几十年来,他转战各大药厂,为发展上海的医药工业贡献了大半生。在他周围有一批离退休老朋友,也都是上海医药、化工行业的科技人员,其中有厂长、高级工程师。起初,他们只是怀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到家乡,到过去战斗过的老区去游览、散心,看看能为当地人民做些什么。当他们回了几次“老家”,看到老区、边区的人民还是那么穷困,他们坐不住了。以郭旭青为首的几位老同志自筹8000元,成立了一个民办科研所,即上海联合营养技术研究所,现在公司的前身。他们拾全国科技院所之遗,补全国工矿企业之缺,别人不去想的,他们去想;别人不想干的,他们去干。
老区江西瑞金有家化肥厂,停工已6年;赣南有家糖厂濒临倒闭,老郭和他的老伙伴们实地考察,制订计划,把两个厂改建成生产抗菌素的工厂。广东梅州要发展化工产品,来上海求助于老郭,老郭等6位同志花了11个月,帮助梅州的一个企业生产出了达到出口标准的化工产品。8年来,他们在全国各地完成了72个项目的技术转让、咨询,其中包括抗菌素产品、生物制品及药品制剂系列,使50多个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老郭原想边旅游、边工作,真的一上手可就不分日夜地干开了。然而,年龄不饶人。199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老郭从外地出差回沪,倒在上海的马路上,好心人送他到医院已经晚了。后来,他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了,但是中风后遗症使他失去了记忆。
此时,正是公司干得火红的时刻,老郭是董事长,病倒后董事会无人主持工作。老同志们想到了老郭的三儿子郭华华,希望他下海经商,继承父亲创办的事业。
这真让华华为难了。他8岁学钢琴,如今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中年教师,是院里的优秀共产党员,系党支部书记。业余时间,还带教20名琴童。让他割舍自己的事业,实在下不了决心。他只答应代理父亲的职务半年时间。可是这半年成了郭华华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1992年,37岁的郭华华出现在董事会上,犹如给企业吹进了一股春风。因为他年轻,因为他是弹琴的,对计划经济的模式极为陌生,他一上任就转向市场,提出公司必须加快步伐,转化为技工贸一体化的民营企业,公司开发的项目,由公司自己组织生产,组织销售。他们选择了经过多年研究的新型辅助治疗药品——复康要素为拳头产品,并向上海市卫生局申请生产许可证。
复康要素投入市场后,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辅助疗效较好,得到医药界的好评,要货量频频告急。华华当机立断,尽快投资200万元,营造了新厂房,以扩大再生产。今年公司的产值将超过1000万。老同志们从华华身上看到老郭的影子,而又不得不承认华华比老郭干得更好。华华对记者说,广东的太阳神年销售额14亿,比起他们来我们是小弟弟,但我们的目标就是追赶太阳神,依靠的就是复康要素的系列产品。
普陀区位于上海的西北角,公司的老同志大多住在市中心,60来岁的每天挤电车来上班,一路上要换两趟车。70多岁的有事就来顾问一下。月工资收入300元左右,远不如街头摆烟摊的。老同志们说:“公司为了发展生产,所得盈利,仅发股息,不分红利。”他们从未向银行贷款,即使自己收入少一些,也要保证完成国家税收,公司成立8年,已向国家交纳税金100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