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放眼大市场 “负担”变动力  辽宁“小农业”迅速壮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6
第2版(经济)
专栏:

  放眼大市场 “负担”变动力
  辽宁“小农业”迅速壮大
本报讯 多年来以工业实力雄厚称强的辽宁省,“大工业小农业”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进入90年代,虽然城镇人口由70年代末的36.6%上升到76.7%,人均耕地由接近两亩下降到1.33亩,辽宁的粮食年总产却增长了500多万吨,人均占有粮食增加了60公斤,改变了主要依靠国家调拨的局面;菜肉蛋奶及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增长了40%以上,人均占有水平由不到全国平均数的一半达到或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过去40多年上下努力想达到而未达到的目标在近三四年间实现了,奥妙何在呢?近年一直主管农村工作的辽宁省副省长肖作福作了这样的解释:在于从市场观念出发树立了大农业思想,才使辽宁的“小农业”得到迅速壮大。
工业大省的大农业思想是在农村经济改革朝着市场取向的发展中逐步确立的。在计划体制下,尽管喊出了实现粮食自给的口号,但农业始终迈不开步子。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辽宁把解决粮食和副食问题的基点从依靠国家调拨和立足自给自足转到了依托东北和国内大市场上;把单纯就粮食抓粮食转到了发挥辽宁自身优势发展大农业上。
这一转变,辽宁农业便显出了极大优势。城市人口多,过去是农村的负担和压力,现在却成为拉动大农业发展的有利市场;人均耕地少,过去是辽宁的短处,但人们较少地为土地所束缚,可较快转入其他产业。辽宁及时利用了这些优势,在全国各个省份中,较早地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开放了城市市场,在带动本省大农业起步的同时,也吸引了东北和全国各地的商贾,先得市场之利。他们利用现有耕地,实行农、林、牧、渔多业并举。90年代粮食年平均亩产比80年代初提高了70多公斤,总产连年保持150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林、牧、渔业发展更加迅猛。
大工业省份发展大农业,自然离不开大工业。大工业积聚的资金是大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为大农业起步输送了血液。近几年,辽宁财政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增加了两倍多。城市企事业单位与农村实行城乡联合,也成为发展农村各业的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仅沈阳市近几年就通过这条渠道向农村输出资金2.83亿元。大工业中的农用工业以其雄厚的实力,为大农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辽宁省兴建了锦西53万吨尿素工程、大连30万吨合成氨工程等一批农用工业骨干项目。
围绕大中城市,辽宁建起了一批粮食、水产、果品及畜牧生产基地,目前全省建起的22个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87%;20个肉食生产基地提供的猪肉、牛肉占40%;14个大中城市均建立了稳定的副食品基地,全省农副产品商品率高达60%以上。 (龚俊纯 马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