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借船出海 实行大外贸开放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2
第5版(理论)
专栏:

  借船出海 实行大外贸开放战略
刘向东
当前,“沿海、沿边、沿江”的对外开放战略,已经给我国的外贸工作带来了新局面。但对既不“占边”,也不“临江”,更不“靠海”,没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的内陆省份来说,如何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因地制宜,抓住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开放战略。
借船出海——加快开放的基本思路
同沿海、沿边、沿江相比,内陆省份享受不到许多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但这些省份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山西就以能源重化工基地而闻名海内外。扬长避短,内陆省份可以提出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借船出海,以沿海、沿边、沿江为桥梁,发挥本地优势,利用两种资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立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借船出海”,就是要积极扩大对省外的开放,加强同沿海、沿边和周边省区的横向经济交流,从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收、引进经济发展快的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沿海资源型企业内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沿海、沿边办厂、办店、办展销,发展各种经济联合。
“借船出海”,就是要在形成向国内全面开放的局面的同时,确定“大外经”、“大外贸”开放战略。所谓大经贸,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广阔的市场进行商品交换,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扩大对外交流。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两种贸易——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两种经营方式——国内经营方式和国外经营方式;两种价格——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的互相作用,实现生产要素——资源、资金、技术等更大领域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促进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换代。
实行“借船出海”的战略,可以使外向型经济更快发展,变单纯依赖自然资源优势和对资源进行低效益开发的自我封闭循环的经济模式,为“省内——国内——国外”经济大循环的模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可以多元化地扩大出口,以出口带动进口,走“出口——进口——出口”良性循环的路子,开创外贸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局面。
实行“借船出海”需要树立五种观念
一是树立开放型观念。对内陆省份来说,首先要克服小生产的狭隘观念和封闭保守的心理状态,强化商品经济意识,使“到世界上找饭吃”成为共识,贸、工、农、科齐行动,一起打好外贸外经之仗。其次,避免外贸部门光杆跳舞的弊病,实现多元化、多渠道的出口格局。工贸结合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有了对外贸易经营的自主权,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就能促进企业提高素质和增强活力。所以,应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分有条件的乡镇、集体企业以进出口经营权,鼓励其自营出口。目前山西省大中型企业实力比较雄厚,但有对外经营权的企业很少。需要赋予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外贸出口自营权,以建立多层次出口结构。再次,“大外贸”、“大外经”的发展有赖于相关行业的配套与同步发展去实现。需要运输、邮电、海关、口岸、关税、信贷、金融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上下形成一股强烈的输出意识,实行“一支笔”审批,“一个窗口”、“一个公章”对外,“一条龙”服务,简化对外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是树立群体观念,重视集团开发。当代国际贸易已趋向多极化、集团化、专业化、大宗化、产品向高精尖化方向发展。“手工业式”“小商小贩式”、“粗放式”“各自为战式”已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组建外贸企业集团已成当务之急,需要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外贸公司为核心,在贸工、贸农、贸技结合的基础上,与一大批企业建立起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联系,各成员企业又都保持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
这样一个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内外贸统一、实行跨国经营的大型经济组织,对于那些外贸力量相对呈弱势的内陆省,尤有意义。原来分散经营的重点出口商品,可以由此组织起来,确保质量,发展和扩大名牌。同时还能减少各企业为争出口压价竞销的现象。群体组合也不排斥与外省市的联合开发,发挥各自优势。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出口,也可走群体开发道路。一方面把分散的、力量薄弱的、信息不灵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群体优势;一方面组织国营部门和单位、集体、农户实行多种形式的联系,多渠道筹集资金,联合兴办种养业系列出口商品基地,使其成为带动农副产品出口生产的“龙头”。
三要树立强烈的输出观念,实施出口商品逆向开发。内陆省份的贸易方向不仅要面向发达国家,还要善于开拓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市场。应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联体、东欧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拓展劳务、资金、技术等多种市场。
内陆省份的出口商品传统上习惯于顺向开发,即“有什么卖什么”“有多少卖多少”,凭货源找主顾“以产定销”。扩大外贸要从传统方式中解脱出来,实行逆向开发,即根据国外顾客的消费心理和习惯,瞄准国际市场的不同需要,来发展工农业产品的加工,适应国际上买方市场的消费实际。
四是树立技术创新观念,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不少内陆省份都拥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应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提高其产品档次、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加快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出口价值,增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以工业制成品逐步取代原料初级产品的出口,使科技进步转化为新的出口能力。
五要树立主体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借船出海”对外开放的主体是人,商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要广开智力渠道,重视并发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优势,大力开展科企结合和校企结合。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让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参加国际交流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从国外引进智力,一是从国外聘请经济、科技管理专家来帮助工作,二是选拔人才到国外对口单位培训、进修及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引进国外智力比引进设备、资金技术更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