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无垠的草原无垠的爱——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六连爱民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无垠的草原无垠的爱
——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六连爱民纪事
包国俊包金海李全茂
在辽阔的乌珠穆沁草原,在巍巍的罕乌拉山,驻守着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六连的官兵。他们与边疆牧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使这里人更富、水更甜、草更绿、花更红、羊更壮。1988年以来,六连两次被国务院、国家民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再难再险,也要送去党和国家对牧民的关怀
1987年冬,一场多年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乌珠穆沁草原,厚厚的积雪断绝了道路,埋没了牛羊,封住了一座座蒙古包的门。当地政府组织的救援车队,被风雪挡在几百公里之外。一户户人家把粮食吃完了,把牛粪烧光了……
严重的灾情被巡逻的六连官兵发现了,于是一支支抗灾小分队从六连出发了。可风大雪厚,路沟难辨。送粮、送煤的6辆大卡车出门不久,就滑进了1米多深的雪坑里。战士们忍着被砸伤压伤的疼痛,设法把汽车推上平路。为了防止再出危险,他们分工两名战士各拿一把铁锹,在汽车前面探路,探一段,走一段。
经过8个小时的艰难行驶,送粮小分队把一份份粮食、一桶桶煤送到了80多顶蒙古包。
普及科技,给牧民插上腾飞的翅膀
6年前,草原上有些牧民的羊羔成活率不到60%。为了帮助牧民脱贫致富,六连商定在连队创办“牧民之家”。连队8名干部拿自己的钱买回了600余册发展畜牧业知识的蒙汉文书籍;战士们把连队仅有的一台电视机和录像机搬来作教学用具。
“牧民之家”开张了。方圆百里的牧民纷纷赶往六连,上至70多岁的老大爷,下至七八岁的小姑娘,都来翻看科技书籍,聆听科学养畜等知识讲座。
六连还创办了《牧民科技信息报》,每周一期,每期百余份,风雨无阻地送到牧民手中。牧民们如获至宝,边放牧,边阅读,边学习,边实践。科学的火花,溅落在罕乌拉草原的每一片草场;先进的养畜技术,育肥了一群又一群牛羊。
罕乌拉的牧民一天比一天富了,成为全旗畜牧业发展的先进嘎查(村)。连队干部又在上级的支持下,组织牧民代表外出参观优秀企业,走访先进牧场,访问中俄、中蒙边贸市场,使牧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连队曾把自己开荒种地生产的蔬菜送到牧民家,但牧民们谁也不吃,有的竟把菜当草喂了牛。如今,牧民们主动买菜吃或种菜吃。过去,牧民们把放牧视为唯一的正业,对其它行业不屑一顾。如今,开始跑运输、做买卖、办商店。
让草原的水更甜、草更绿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贪婪的商人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了葡萄、苹果、沙果。尽管这些水果又香又甜,可商人要牧民用一只羊、一头牛、一匹马,甚至一个美丽的姑娘去换取他的一斤果子。朴实善良的牧人气坏了,一个果子也没买,发誓要自己种果树。可这里土质坚硬,天气寒冷,一代代牧人,从远方运来了一批批果树苗,都没有成活。
这本是一段平常的传说,可它却搅得战士张平吃饭不甜,睡觉不香。
几个月后,小张回河北探家,带回了7个品种、50多株果树苗,又跑遍方圆100多公里的草原,选了一处背山向阳、土质松软的小盆地,把果苗精心栽了下去。
3年过去了,小张栽种的50多棵果树苗只剩下了3棵沙果树。这是普普通通的沙果树,但又是极不平常的沙果树,它使这里的草原人民世代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头茬果实成熟的季节,方圆百十里的牧民都跑来了。他们看个没完,赞个没够。
这里的牧民历来是夏天吃河水,冬天吃雪水。六连从千里之外请来了打井队,打出了一孔150多米深的甜水井,结束了牧民靠天吃水的历史。
罕乌拉嘎查的北边有一条河挡住了出路。干部战士上山抡锤打钎,打下了40多方石块,抬到1.5公里多远的河边,修了一座漫水桥。连拖拉机、汽车也可以从上面行驶。
六连爱草原,草原人民也把他们当亲人。连队想发展牧业,嘎查把水草最好的3块草场划给他们;连队绿化营区,嘎查把自己培育的树苗送到连队;牧民们与战士们一起巡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