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鸡德与鸡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4
第4版(每周文摘)
专栏:

  鸡德与鸡鸣
斗鸡,曾是古代一种赌博性娱乐活动,《庄子·达生》便有以斗鸡为题材的寓言。按庄子的说法,鸡要训到呆若木鸡时,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不虚浮,不骄矜,不盲动,不急躁。这本是好的作风和品质,应该倡导,名为“鸡德”。可是,后来也以“木鸡”比喻呆木不灵和失去知觉的状态,出现“呆若木鸡”的成语,这是语言的发展。
历代有关鸡鸣的记述颇多,且每有神话色彩。南北朝刘义庆《幽明录》载:晋兖州刺史宋处宗,购得一只“长鸣鸡”,爱养至甚,常把鸡笼置于窗间,鸡竟像人一样说了话,和这位刺史谈古论今,终日不辍,处宗“因此功业大进”。他是受了“长鸣鸡”的熏陶,才有了长足的进步,此鸡可谓鸡中之“学者”。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载:“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果真如此,“玉鸡”当是鸡中的“先导”。这些传说虽不足信,但鸡之争鸣、好鸣,当无疑义。问题是人们听到鸡鸣之后,该怎么办?晋代祖逖,榜样在先——闻鸡起舞。
(1月17日《北京日报》 吕英凡 吕 隽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