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农工商一体化 开放开发结合云南闯出民族山区经济发展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5
第2版(要闻)
专栏:

  农工商一体化 开放开发结合
云南闯出民族山区经济发展新路
本报讯 记者任维东报道:中共云南省委最近向全省发出通知,号召各地结合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认真学习推广思茅地区发展民族山区经济的成功经验。
1987年以来,思茅地区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市、县所属的科研单位、经济部门、国有工商企业、农垦企业等,同农村的乡、村、社基层联合,由地县领办、兴办经济实体,开发茶叶、橡胶、咖啡、香料、药材等资源。他们共投资2.7亿多元,办起了129个300亩以上的商品生产基地,面积共达31万多亩。这些基地一般都具有几千亩上万亩的规模,形成专业化生产,运用新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农工商一体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很好,收到了显著成效。
思茅县供销社与大开河村联办了一块2000多亩连片的咖啡种植基地,在村里建起了咖啡豆加工厂,由供销社负责借用世行贷款,派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村里400多农民组成咖啡生产专业队,亩产咖啡豆80多公斤,亩产值800多元,每个专业农民月工资收入上百元。这个本来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长期找不到致富门路的民族村,一下子从自然经济变成了规模化、专业化、新科技生产的商品基地。
地处中老边境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牛洛河村,1985年人均产粮260公斤,纯收入只有120元。1988年开始,一个国有农垦茶场借用世行和亚行贷款,与村公所联合办起了茶场,派出40多名技术人员当场长和骨干,1991年建成万亩高产密植速生茶园,还建了一座设备齐全的茶叶精制加工厂。去年实现人均产粮540公斤,翻了一番;人均纯收入达414元,翻了两番。这个闭塞落后的边疆哈尼族、拉祜族山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办起完全小学,看上了电视,有了自己的工厂,山沟里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新景象。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去年12月率队到这些地方调查后,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经验,指出:“边疆、民族山区的基层和群众创造的这些成功经验,生动有力地说明,在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中,只要路子对、搞得好,完全有可能使这些地区的生产力得到发展,产生跳跃式、跨越式的飞跃,与其他民族共同繁荣,实现小康目标。”
普朝柱代表省委指出,思茅地区大办商品生产基地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主要有三点:边疆民族山区要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必须在经营体制上来一个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行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生产方式上来一个根本性变革,搞社会化大生产,走规模化、专业化、科技现代化道路,参加国内统一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大流通;要有一套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好政策,着眼于“放水养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