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重奖”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6
第2版(经济)
专栏:

  “重奖”之后
新华社记者刘欣欣于新超
1万元奖金,在珠海等地也许算不上重奖,可在刚刚走出亏损泥潭、职工几乎没有什么奖金的抚顺挖掘机制造厂,这笔奖金额却是太大了。
去年6月,抚顺市重奖了10名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高级工程师孙宝元也在其中。他因作为项目负责人,设计成功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三支点式柴油锤打桩机而获奖。
个人作用还是集体智慧?
孙宝元是前年6月担任开发三支点打桩机设计主管的。由于这种大型机械设备很复杂,仅这个产品设计组就有22人。产品开发成功后,市政府奖这个项目2万元,其中孙宝元个人1万元,其他所有包括工艺处和车间的参与人员1万元,这个产品设计组的一般设计员才分得百八十元。这公平吗?
设计组一位老工程师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新产品开发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孙宝元凭什么要比别人多拿几十倍的奖金?
一些行政领导也犯难:产品设计只是第一步,把图纸变成现实产品,工艺处和车间的技术人员、工人为这个新产品的出生也攻克了不少难关。现在重奖一个人,思想工作怎么做呢?
作为受“重奖”的孙宝元本人,几个月来,一肚子酸甜苦辣。他说:“最初,我也认为自己拿得太多,理不直气不壮。在得奖的第二天,我就把1万元奖金交给了厂里,向领导表示党和国家重视咱科技人员的心意我领了,至于奖金,工厂给我多少都没意见。可是后来听到许多议论,说我没做出那么大贡献,不该拿这么多奖金。还有的说,我自己不画图,整天就是溜溜达达,审个图签个字,是利用别人的成果。听了这些话,我气不打一处来,先是很苦恼,半宿半宿地抽闷烟。前年接受这个任务时,我根本没想到过什么奖金。后来我想明白了,这1万元我应该得,而且问心无愧。首先,我是项目主管,对这个产品的成败起决定作用,这个产品设计的总体方案和构想都是按我的要求干的,干砸了我要负主要责任,风险大。其次,我开发设计的这个新产品,今年一年就给厂里创造了100多万元的效益,我得1万元还算多吗?”
厂长宋士元则是从全厂的宏观来看这个问题。他说,这个新产品的开发成功,主管是起了决定作用的。我有一个原则,谁负主要责任就给谁重奖。这个三支点打桩机是中国的第一台,价值180万元,失败了损失惨重。批准研制签字的时候,我的手都直哆嗦。现在是成功了,如果失败了谁负责?我就只能找他孙宝元。所以,我们把孙宝元的1万元钱退还给了他。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像孙宝元这样的设计主管,全国找不到几个,可一般的设计人员我找个千八百的不成问题。人才也是以稀为贵。至于有人不服孙宝元,说他没啥创造,我认为不能把集体智慧当成维护“大锅饭”的借口。什么叫水平?发明是水平,搞最佳组合也是水平。孙宝元充分利用了我们现有的设备、材料、技术资料,组合开发出了高效益的新产品,这就叫创造。我们用的发动机、标准件等都不是自己产的,甚至用的特种钢管都是鞍钢为我们特殊炼的,难道我们也要给他们发奖?
绘图就该给奖吗?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设计组有不少人拒绝领奖。一位30多岁的工程师坦率地说出了他们的想法:我们的贡献和设计主管变成84元和1万元的比率。我们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绘图就该给奖”,多年习惯使人们对此似乎深信不疑。
厂长宋士元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工厂已经亏损六七年了,以前设计人员也天天绘图累得够呛,为什么一个有效益的新产品也搞不出来?主将无能,全军覆没。主管设计员的价值不就在这吗?那时的集体智慧哪去了?现在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参与这个设计就该得到一份奖金。可我认为,这种突出贡献奖不该人人有份。有人强调这是集体劳动,实际上除个别人有特殊贡献外,绝大多数技术人员的设计工作都是在8小时内应该干的。当然他们也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可是如果连一点问题都不解决,我还聘他们当工程师干什么?正常的工作也要分突出贡献奖,这说得通吗?所以我说,绘图就想要奖,这没门。当然,对他们的超额劳动,我们也要奖励,现在的关键是要解决好知识分子吃大锅饭的问题。脑力劳动不好衡量,所以要破这个大锅饭更难。今年初,我们制定了一个开发新产品的奖励办法,设计主管的奖金是专业组长的10倍,是一般技术人员的几十倍,就是要破“老九”的大锅饭。
向前走 莫回头
“重奖”引起的争论,不仅仅是旧观念在作怪,这个奖法确有缺陷。最明显的是政府给的“重奖”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如同中彩球;同时又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什么奖他1万元,而不是5000或2万?缺少科学的依据。
有意思的是,争论的人们在这一点颇有共识:重奖的方向是对的,无论奖法有多大缺陷,也要坚持下去。
正在研制新型全液压铁道起重机的设计主管、54岁的高级工程师毛瑞山十分高兴却又不无担心地说:“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孙工受奖的场面,心里别提多受鼓舞了。如果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给他们的那点奖金和他们创造的价值是没法比的。这个政策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挖掘机厂的新领导班子很有远见和魄力。在市政府重奖之前,他们就已经制定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奖励科技人员的办法了。设计人员开发新产品、工艺人员改进老产品都可以按效益提奖。他们认为,要使这样一个亏损多年、没有一个畅销产品的企业走出困境,就必须首先调动起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按照这个办法,今年将有好几位“老九”得奖一两万元。工厂决定,到时坚决兑现。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政策已经初见效果。厂研究所所长孔令源说:“过去搞新产品找主管难,谁也不爱当,因为责任大,又没实惠。现在都争着干了。”
从前年6月到现在的一年半时间里,工厂开发成功了6种大型机械新产品,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企业产品由过去滞销变成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了,产品的售价每吨由过去的8000多元上升到了1.2万多元,企业效益猛增。
旧的“大锅饭”基础上的平衡被打破了,又产生了新的不平衡。人们又在思考:工人有突出贡献的应不应该重奖?还有管理人员呢?如果说,孙宝元应重奖1万元,那么厂长宋士元应该奖多少?
不过,厂长宋士元很乐观:只要这么坚持做下去,这股别扭劲总能转过来。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