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铭记深秋时节那一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6
第8版(副刊)
专栏:

  铭记深秋时节那一天
金坚范
在我们访问英国的日程中,接待单位英国文化委员会留出了一天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一行五人,有党内的也有党外的,却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一定要去拜谒马克思墓。
那天碰巧是11月7日,十月革命7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去拜谒马克思墓是意味深长的。伦敦的上空布满云块,阴沉沉的。海格特公墓里,棺穴密密匝匝,墓碑层层叠叠,万籁俱寂,一派肃森的气氛。就是那些本可扶疏的树木,也禁不住寒风的侵袭,已经树叶凋零,偶尔挂着些许叶子的,也已枯黄了。
但我是怀着朝圣者的特别昂奋的精神去拜谒的。我们顺着甬道向向往多年的墓地走去。接近墓地时,发现有三位蓝眼睛黄头发高鼻子的西方人在那儿,心中不禁一阵惊喜和感奋:来拜谒的不仅仅是我们五个远道而来的中国人。这三位白人中,有一位男士在向身旁的一男一女指指点点,显然是在作解释。我们到达时,他们正要离开。互相之间没有交谈,但交换了注目礼,热情的眼神中闪射出一种特殊的敬意,这种敬意与“英特纳雄耐尔”这首无产阶级的歌相通。然后互相点点头,他们便离去了。
马克思墓地位于墓园的东北角。墓碑的基座是约为三米高、二米宽、一米厚的花岗岩,给人以浑厚、凝重、质朴和坚如磐石的感觉。上端的外文字母是《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中间是卡尔·马克思的名字。下端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全部是英文大写字母,用金箔制成,然后镶嵌在花岗岩的基座上,既显得十分严肃庄重,又金光闪闪,寓意深远。基座上面,端放着用青铜浇铸的马克思的头像。感谢雕塑家的巧夺天工,那头像栩栩如生。宽广的额头上的皱纹,如大山的褶皱深刻而严峻,包含着他为探索全人类的命运而付出的艰辛的劳作。他那为我“眼熟能详”的浓密而卷曲的大胡子,简直很难想象是浇铸出来的,与我记忆中的大胡子丝毫不差,因而格外亲切。他那安详、凝重的眼神里透出一股欣喜之光。值得注意的是,在墓碑基座正面的石缝中,不知哪一位敬谒者插上了两朵鲜红的小花。那两朵花在深秋的阴冷天气中依然那么艳丽、那么水灵、那么逗人喜爱。
环顾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国际上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断言社会主义将全部、干净、彻底灭亡。马克思主义“休眠”了吗?回答是响亮的:不!车可倒开,马可反走,而历史的潮流如东去的大江浩浩荡荡奔向前方。长眠在这方墓寝下面的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巨人,因为他创立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历悠悠岁月而弥足珍贵。远隔万水千山的五千万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照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挫折,也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突破框框,独辟蹊径,道路愈走愈宽广。拥有11亿人口的神州大地,红旗飘飘,阳光灿烂,鲜花竞放,这本身就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
夙愿得偿,我怀着满足、兴奋的心情,迈着更为坚定的步伐走出墓园,当我回头最后看一眼墓地时,那墓碑上的金字愈加闪闪发光,那小红花愈加鲜艳,脑子里忽然闪出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诗:“大地没有什么更美的再可炫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