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车到“关”前必有路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7
第2版(经济)
专栏:

  车到“关”前必有路吗?
本报记者林钢
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成了近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一个频频被引用的例子说,“入关”以后,首当其“冲”的是汽车工业。桑塔纳轿车国际市场价格不足9000美元,国内要卖18万元人民币,国产汽车能跟人家竞争吗?
汽车行业内部,有人惊慌失措,似乎一旦国门大开,洋车潮涌而入,国产汽车就会溃不成军。也有人存依赖思想:反正国家总会有保护措施,不能让民族工业垮台。更多的人,则对关贸总协定是怎么回事,知之甚少,而对1985年全国性汽车进口热带来的冲击,却余悸犹存……
沉着应对 从容“入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潜在市场,各汽车大国垂涎已久。他们都不希望中国成为汽车强国。这几年汽车行业从欧美国家引进的,都不是最先进的技术。我们急需的汽车技术,他们从来不给。据香港某报载,日本各厂商正在“加强研究提供最适应中国市场的汽车”。中国“入关”以后,虎视眈眈的外国制造商们当然要竞相推销汽车。洋车造成强烈的冲击波是意料中事。
中国政府当然要利用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和有关条文,充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我国轿车工业刚刚起步,整个汽车工业尚未形成经济规模,属于幼稚工业。任何国家(包括美国)都在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入关”谈判的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保护与反保护。中国现在的汽车进口关税高达180%—220%,“入关”以后,当然要降下来。但是,汽车进口关税的减让,将是逐步进行的,而且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保持一定的税率。进口许可证和配额,也不是一下子全部取消。打开国门,并非洞开国门,洋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长驱直入。惊慌失措和悲观失望的情绪,都无济于事。参加关贸总协定谈判的代表龙永图说得好:“中国‘入关’,不会在一夜之间带来经济奇迹,更不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从天而降的灾难。”
当然,关贸总协定留给不发达国家幼稚工业的生存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应当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车到“关”前,那些以振兴汽车工业为己任的企业家们,经过对严峻形势的冷静分析,取得了共识:“‘入关’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重型集团,北京、上海、南京、沈阳等地,以及军工系统的汽车企业,都在进行部署,重新审订规划,调整结构,准备沉着应对。
“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这是世界级的冲击波。”江铃集团总经理孙敏说:“竞争的法则是无情的。我们的对策很明确: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八五期间将投资15亿元,全力加快技术改造,务必使企业和产品初步达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水平。”
“不进入家庭成不了支柱产业”
车到“关”前,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是,既然过去将近40年,我们连滚带爬,只形成了70万辆的生产能力,那末,“入关”以后,我们能在3年到5年,最多不过10年的过渡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到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吗?
我曾向不下100位厂长、书记、工人、技术人员,请教过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惊人的相似。把他们的话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曰国家必须确立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一曰联合起来,迅速形成全行业的总体优势。
国家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就有了大目标,才能大发展。所以大多数发达国家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我国汽车界的先驱者们,曾为此到处奔走呼号。当党中央在七五计划的建议书中,第一次写上了“汽车工业应当成为支柱产业”的条文时,百万汽车产业大军曾受到多么巨大的鼓舞。可惜,由于资金和政策均未到位,七五期间,汽车工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2.8%逐年下降到1.5%。
并不是写进红头文件,给个封号,就能成为支柱产业的。国家要有巨额投入和政策上的扶持。要在投资强度集中的条件下,迅速建成一个或若干个真正具有经济规模的大型汽车企业。作为基础的零部件工业要同步发展。要得到相关工业的有力支撑。要有旺盛而持续的购买力……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汽车工业始终没有能成为支柱产业。究其原因,固然有资金匮乏的因素,但主要是观念问题。比如,轿车已经诞生100多年,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而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还在讨论“轿车要不要进入家庭”。有人认为“不合国情”,还有人主张“自行车万岁”。世界汽车大国的经验说明,轿车不进入家庭,汽车工业永远成不了支柱产业。
党的十四大又一次把汽车工业要办成支柱产业的内容写进了庄严的报告。我注意到,这一次汽车界的反应是冷静而理智的。也许是因为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尚未有大的举措,也许是因为担心对于目前汽车市场出现的分散化倾向有可能扩大。有人作了统计,至少有13个市(省)已经宣布,他那个地方要把汽车工业建成为支柱产业。这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值得忧虑的现象?我们说汽车工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不是说,每个地方,不论条件具备与否,都要把汽车工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用之于民,取之于民”
把汽车工业办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先花大钱,才能赚大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金渠道单一。国家给的钱很少。七五期间,汽车工业的投资计划为165亿元,够可怜的了。最后实现又只有120亿元。这些钱,办一家汽车厂,也不算多,何况还要撒胡椒面,小车给一点,大车给一点,零部件给一点,科研技改还要留一点。到去年底,整个汽车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不过334亿元,约合55亿美元,等于“美国通用”一家公司的1/12。
集中国力办好几件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优势。50年代初调集全国人力财力物力建成第一汽车厂(中型卡车)是个成功经验。倘若用同样方法,在以后的几个五年计划内,陆续建成若干个具有经济规模的重型车厂、轻型车厂、轿车厂,汽车工业今天也就不是这个局面。现在,十四大已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历史性的转折,汽车工业要抓紧机遇,大干快上。不要眼睛向上,至少短期内国家不可能追加多少投资。今后只要投资主体落实到企业,融资集资的渠道是多多的。比如:企业内部集资、用户购车储蓄、发行社会债券、银行贷款、企业自办财务公司、企业联办全国性的汽车专业银行、推行股份制、扩大引进外资……
目前呼声最高的,是推行股份制。中国人民大学一份研究报告说,汽车与股份制有天然的联系。历史上最早成立的汽车公司是股份制企业。放眼世界,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靠股份制形式来组织生产的。韩国大宇集团,兴建一座年产24万辆的轿车厂,集中投资10亿美元,二年建成,三年达产。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资深的“老汽车”慷慨陈词:老百姓的储蓄存款已经超过1万亿元,加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就更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就把汽车工业发展起来了。推行股份制,是用人民手中的钱,来发展人民高兴的事,要大行其道。
你打进来 我打出去
中国汽车工业落后,根子在分散化。长期以来是“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的局面。这几年用行政命令办法调整结构,愈调愈多。全国汽车厂家已达126家,比世界各国汽车厂的总和还要多。而去年全国汽车产量只有71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4%。也就是说,平均每家企业的产量不到一万辆,而国际公认的汽车经济批量为100万到200万辆。
汽车工业早已制定了正确的方针——“联合、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优质量”。然而,就是联合不起来。有体制的原因,也有方法问题。车到“关”前,一些企业家们发表了新的见解,说千头万绪,没有牵住“外向型”这个牛鼻子。用行政命令不能实现联合,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将迫使我们自动联合起来。
陈清泰(原二汽厂长)有句名言:不能出口的汽车,最终也挡不住进口。二汽上轿车,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出口导向”“跻身世界汽车市场”。当时行业中人有不理解的,讥讽为“书生之见”“理想主义”“好高骛远”。如今车到“关”前,大家明白了,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整个汽车工业应当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的大工业。
汽车市场早已是世界性市场。车到“关”前,一汽集团提出了一个口号:“你打进来,我打出去!”这是一个高屋建瓴、有战略远见的口号。面临即将到来的进口汽车冲击波,不是消极地筑一道防波堤,而是采取积极、进取的姿态,及早按既定目标,建成外向型的企业集团。“外向型”不是简单的进口出口问题,而是令企业和产品取得国际竞争力。靠高关税的保护是永远也不可能取得竞争力的。
时间不多了。3年,5年,满打满算不过10年。企业家们都在说,要列个时间表,要用“倒计时”的方式过日子,必须在限期内完成超常规的飞跃。
10年间完成一次飞跃是可能的。世界各汽车大国都有一个快速成长期。日本在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保护期10年。当时政府组织汽车厂家联合起来,协作竞争。用10年时间,产量提高30倍。1957年时产量10万,到1967年时,产量已超过300万。产品质量、性能、价格,都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要实现超常规的发展,走老路不行。如果不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中迅速转变过来,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没有希望。
走外国的老路也不行。像美国那样,完全通过市场自由竞争,由一、二百家公司,历经百年,大鱼吃小鱼,最终兼并成现在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3大家公司,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而且,时不我待。
世界汽车界近来一致瞩目于韩国的崛起,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汽车工业起步比我至少晚10年。60年代还在敲敲打打地维修改装美国车。70年代产量仅12万辆。最近10多年飞跃发展,今年产量预计可达200万辆。产品50%以上出口,主要销往北美市场。它是后起国家中唯一具有汽车产品开发能力的国家。
权威专家分析,韩国后来居上的经验有3条:1、国家力排众议,把汽车工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3、市场经济加政府强有力宏观调控的模式,使他们有效地进行合理化重组,迅速取得了经济规模效益。
我国的经济实力比当年的韩国雄厚得多。我们已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的优势。韩国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入关”以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企业走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参与竞争,优胜劣汰,或转产、或兼并、或联合改组,形成新型结构,中国汽车工业是能够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