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杨丹与少数民族婚姻介绍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26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凡人足迹

  杨丹与少数民族婚姻介绍所
婚姻介绍所在我国早已出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为大批大龄青年解决了婚姻难题。如今开办婚姻介绍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的回族老师杨丹却独辟蹊径,成立了专为少数民族同胞牵线搭桥的婚姻介绍所,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欢迎。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丹得知在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中有姐妹三个,品貌都很端庄,大姐、二姐都已过婚嫁年龄,却未找到意中伴侣。眼瞧着老三也快要长大成人,三姐妹的父母急得寝食不安,左邻右舍也百般帮忙,却因种种原因,没有结果。热心的杨丹多方联系亲朋好友,为这家回族姐妹牵线搭桥。可事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经过好大一番周折,前前后后一年多,才为三姐妹中的两个找到意中人。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在这次充当“业余红娘”的过程中,许多朋友转了好几个“弯儿”请她帮忙为他们的未婚少数民族青年朋友解决终身大事。一些人不邀自来,登门拜访,使杨丹应接不暇。经过这一次次的会面,一次次的谈话,杨丹心中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未婚大龄青年?为此,杨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
作为首都的北京,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全国各少数民族在北京居住的人数相当可观。但由于他们居住分散,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北京地区少数民族青年婚姻问题成了一个难题。
在走访调查中,杨丹还发现,在一些大机关、高等院校有为数不少的高知识阶层的少数民族大龄青年。这些青年在北京一般都一无亲戚,二少朋友,加之又受到本民族风俗、婚俗的约束,不知不觉中就步入了大龄青年行列。
一个蕴藏已久的想法终于在杨丹的脑中诞生了:一定要成立一家专门为少数民族同胞牵线搭桥的婚姻介绍所。
1992年7月23日,北京市朝阳区少数民族婚姻介绍所正式成立了。前来登记报名的源源不断。至今,不少少数民族青年终于在这里寻觅到如意伴侣。介绍所不仅于此,还准备当他们喜结良缘时,为他们按照民族习俗举办大型的婚庆仪式。到时候,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将聚集一堂,一同庆祝这些幸福家庭的诞生。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文物局 陈晓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