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且说文人哭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6
第8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且说文人哭穷
  王开林
“天嫉多才”和“文能穷人”的说法是由来已久了,似乎造物主也会犯“红眼病”,看到有人才高八斗,就气不打一处来,硬要把诸多厄运强加在他们头上。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辞意酸楚的《送穷文》,此后,他又说过什么“文穷而后工”,就是有感而发了。
在古代,文人之所以穷,多半是因为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自命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即是一个显例。他客居长安时,真正尝够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滋味。到了晚年,他的政治理想彻底化为泡影,心底便不由发出“文章憎命达”的悲叹。从茅屋为秋风所破到饿死于漂泊的途中,杜甫的身世可谓悲凉之极。由此看来,古代文人哭穷,乃是一种大可悲的事情,令人为之掬泪。
现代文人中,郁达夫是哭穷的高手。他在《零余者》中唱道:“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若让同病相怜的人听见,眼眶一下就湿润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人哭穷,虽然哭得凄凄惶惶,落为文字,却多半是藏藏掖掖的。然而,到了当代,文人哭穷竟产生了“应者云集”的轰动效应。
有一段时间,许多报刊特别慷慨地给一些哭穷的文人腾出版面,慈软得就像见人落泪便递上手帕似的。甲文人闷闷不乐地说:现在物价飞涨,文章贬值,商品经济将文学逼入了死胡同。乙文人愤愤不平地说:商品社会抛弃文学,逼良为娼,我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丙文人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狼”烟四起,文学的“抗战时期”到了。
历年以来,因为作家队伍中混进了某些玩文学的,我们对这些哭穷的文人不能不有所甄别。一部分人乃是在文学还被人们看好时,跑来浑水摸鱼,谁知瞎摸一气,所获不多,文学的前景就已变得暗淡了。他们立刻改弦更张,谓之“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大有从此跟文学割袍断义的意思。这种人哭穷,只是为自己弃文经商的行为寻找遁辞。好像他们真是走投无路了,才忍痛割爱。这样的假文人一旦下海,赚了几个钱,其真面目就毕露无遗,你再去跟他谈文学,他肯定会嗤之以鼻,觉得你太不识趣。
文坛混混儿一哄而散,乃是文学的大幸。其实,他们不必挖空心思进行表演,只需拍拍屁股走人就可以了。
哭穷的另一部分文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只不过耐性稍差一些,看到周围人的躁动,再加上传媒方面的大肆鼓吹,他们便觉得下海捞一票乃是得风气之先。他们绝对没有一辈子在商海浮沉的打算,只是想借此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一类文人大半是有良知的,哭穷时,就不免“犹抱琵琶半遮面”。他们会说:现在出书难,读者少,文学已经门庭冷落,若不以商养文,路子会越走越窄。他们的言行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文人哭穷偶尔也会感动孔方兄的“侠骨柔肠”,但并非屡试不爽。一些文人因为缺乏经商的天赋和才能,下海之后,很快就仓皇败北了。然而,心态一旦失衡,便已回头无岸。
好在这世界上仍有一些人以圣徒的精神来坚守自己的事业。让我们为其“穷且益坚”的精神而流泪吧,这可以表达生者崇高的敬意。
  (作者单位:湖南省作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