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科技承包进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7
第2版(经济)
专栏:一件一件为农民办实事

  科技承包进村
本报记者 郭伟成
坐落在小兴安岭北麓的黑龙江省孙吴县,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农业县。全县人口不足4万人,拥有耕地60万亩。
过去,当地农民依赖地多的优势,广种薄收。春天播种,扬一遍农家肥,或者蜻蜓点水似地撒一次化肥。出苗以后锄上一、两次草,趟上一遭垅,就等着秋收了。人称“二八”月的庄稼汉,二月种八月收。为了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县里决定组织农业技术集团承包。由县科委、农技中心、种子公司联合组成科技工作组下乡,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听说科技工作组进村了,奋斗乡阿向山村的农民马昌笑了:“咱种了那么多年地,还用得着县里的干部来教?”工作组的同志却说,“咱先别说谁教谁,出水才看两腿泥哩。”经过马昌的同意,科技工作组在他承包的地里搞了一块对比田。一垧(15亩)地让马昌自个儿照老法种,另一垧地由科技工作组种。工作组精心选种,按照地力施肥。你趟一遍,我铲两遍。马昌也暗地里铆上了劲,格外精心。到秋天,马昌一垧地打了2500公斤粮,真不赖!马昌笑了。没成想,工作组那一垧地打下了5500公斤。马昌不能不服了。
说服了一个马昌,就解开了半村的“疙瘩”。阿向山村农民李维博承包12垧地,过去垧产大豆1250公斤,小麦2250公斤;经过工作组的指导,他改进了耕作,大豆垧产增到2400公斤,小麦上5000公斤,一家5口人年纯收入2万元。不止是一个马昌,一个李维博。科学种田后,阿向山的粮食单产、总产都翻了一番,全村人均收入从1989年的1000元增加到2800元。
阿向山科技种田,推动了奋斗乡。工作组帮助乡里成立了科技培训中心,利用冬闲搞起了“科技之冬”。每年培训1800—2000人次。村里的技术员、示范户到乡里来,学会了再到村里去。现在,每个村都有农民技术员,每10户就有1个科技示范户,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过去,这个乡的农民只会使用1种化肥,现在已经学会使用7种化肥,还学会了配方施肥。农民说,如今种田,比过去奶孩子还精心哩。
今年,孙吴全县实行了县、乡两级技术集团承包,从农作物良种化抓起,指导农民进行配方微复肥拌种,农作物生根粉和固氮拌种等等。今年,低温多雨受灾,这个县仍然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再超亿斤,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10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