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山村的一个俱乐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6-15
第6版()
专栏:祖国在前进

山村的一个俱乐部
曾毓秋
初夏时节,我们访问了福建东北福安县的山下村。村外小麦一片金黄,龙头凤尾地真令人喜爱,微风荡来,像翻腾的海浪,有的农民已经开镰收割,好一幅动人的丰收景象啊!
我碰到的不论是干部,不论是农民,都是那样欢天喜地的。他们都在夸耀自己山村的变化,夸耀这十年来未有的丰收,而夸耀得最多的还是他们的俱乐部。于是,村干部就立刻带我们去参观。
在通往俱乐部的鹅卵石铺成的路上,一群孩子正在练习着打腰鼓的姿势和动作,虽然他们的腰间空无所有,可是手在挥舞,腿在移动,嘴里还在发出
“咚吧咚吧咚”的声音。一看到陌生的人来,他们就像鸟儿一样轰地一下飞跑了,稍停,在墙的那边又响起了他们愉快嘹亮的歌声。灿烂的阳光把俱乐部高大的房子照得透亮,墙壁的正中央是毛主席的肖像,周围挂满了图片、锦旗和乐器,桌上满满地摆着各种通俗读物和各种画报画册,一个年青的姑娘正靠着桌子翻阅一本苏联画报,她穿着一套素净的青色衣裳,浓黑的头发遮住了她的半边脸蛋,垂下的睫毛一动也不动,她看得是那么入神,连我们的脚步都没有转移她的注意。看样子,她已完全沉醉在那些富饶的田野,奔驰的拖拉机和穿着华丽服装的苏联妇女的画面中了。那边,几个孩子正在叽叽喳喳地打康乐球,发出一阵阵愉快的笑声。一个男孩子吵嚷着指导一个小姑娘怎样打那个子儿,可是,小姑娘一点也不理会,很有信心地按着自己已经瞄准的角度打去,“叭”地一声打进去了,她独个儿高兴地拍起手来。俱乐部下面的一个小小的广场上,几个戴着蓝布帽子的青年民兵正在不熟练地打着篮球。
看到这种情景,谁能想到,这就是过去一年四季荒落落地不见人影的祠堂呢!看到这种情景,想想过去那些在斗争中度过的苦难的日子,谁能不为这些倔强的人民感到快意而为之祝福呢?山下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北的老革命根据地,是一九三三年闽东北革命风暴的中心,邓子恢、叶飞等同志都在这里领导过农民的斗争。以后红军北上了,在那黑暗的年月里,二里路以外就是反动派盘踞的楼下村,反动派经常出来疯狂地烧杀抢掠,可是,这一带富有革命传统的农民,并没有屈服,他们躲进了山后的石洞,坚持与反动派斗争。解放了,经受过重重苦难的山下村人民感到特别轻松,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他们重新整顿残破了的家园,生活变得好起来了。可是,偏僻的山村还是偏僻的,在农闲的季节,有些年青人的确闲得无事可干,在下雨的日子,好多人就闷着头睡觉。没有正当的娱乐,没有一个大家集会的场所,该是多么苦闷啊!现在,有了俱乐部,俱乐部里有书,有画,有篮球,有康乐球,有北方的腰鼓,有南方民间的乐器,有广播筒和黑板报,还有留声机和幻灯机,每逢农闲的时候或者黄昏时分,村民就走进了俱乐部,在那里尽情地玩起来,来消除一天生产的疲劳,来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时光。正像农民奶红所说:“下田回来,本来脚也酸了,手也软了,来这里走上一趟,又满身轻松了!”老年人把俱乐部叫做“安乐所”。可是,要把这个俱乐部仅仅看做使农民娱乐和游玩的地方那就错了,不,这个俱乐部还是一座学校,它在给农民传播着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它在给农民进行着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农民到这里来不仅仅消除了疲困,快愉了身心,还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觉悟。张尚蒙老头有点文化,放牛的时候都要带上俱乐部借来的书,书里的新鲜事是那样吸引着山村的农民,小孩子,年青人和妇女们,常常把张老头围起来听他一字一句地念。我接触了很多青年农民,他们几乎是一致告诉我:“最喜欢看志愿军的英雄故事和讲苏联的书”。他们大多知道黄继光,也知道邱少云,他们更喜欢谈到苏联,谈到集体农庄和拖拉机。我又问他们:“你们还喜欢看什么书?”一个青年有点不好意思地犹豫了一下才说:“讲婚姻法的书。”旁边的青年都快活地哄笑起来,显然他们同意了这个有代表性的答复。他们告诉我,就在俱乐部里还成全了两桩喜事。村里有个青年农民沈西光,认识了洋西村一个青年寡妇沈成妹,两人要好起来,产生了浓厚而真挚的感情。但是,在这山村啊,人们还没见惯这种事哩!他们也不敢对人讲,只是心心相印而已。两人看了俱乐部放映的宣传婚姻法的幻灯片和图画以后,就拿定主意了:“婚姻能自主,这是人民政府的决定,我们的事情也要自己作主。”以后,他们又说服了家里的老人,终于成了一对美满的夫妻。结婚那天,俱乐部的干部还特地带了留声机去庆贺。现在,这对年青夫妇,一起劳动,一起到俱乐部去玩,好不叫人眼热啊!另一个是年青的姑娘张仔梅,她是个沉沉静静的姑娘。她的父亲一向认为儿女的婚姻就是父母的事,常和村里人谈到她的闺女要嫁,人们也随便发问:“要不要聘礼?”老头也就半开玩笑地说:“怎么不要?新社会,不多要,一个鸡蛋,一斤地瓜米!”可是小姑娘却没要父母担这份心事,她在俱乐部看过书,看过幻灯片,主意拿定了:
“绝不能一片叶儿随水流,爹叫嫁谁就嫁谁!”在俱乐部里,她认识了主峰乡的青年乡长马照康,她看中他工作积极,年青能干,两人好起来了。她说:“你好好工作,我现在年龄还轻,还要学文化,等年龄够了,再说。”他说:“你要好好学习,我等着。”两人说出心里话,就订婚了。姑娘的爹爹张老头知道了,又给村里人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完了,地瓜米去了,鸡蛋也去了!”
俱乐部的幻灯是深深得到农民喜爱的,尤其放映苏联集体农庄生活的幻灯片时,人来得总是满满的。那些农村中整齐漂亮的房屋,那些一袋烟的工夫就能种完一大片土地的拖拉机,那些穿着崭新的美丽的衣服的集体农民,都在激动着老区人民的心。过去大家也听说过社会主义,但只抽象地知道什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究竟社会主义是何等模样,总是若明若暗的。幻灯片一打,心里才亮了,原来二十多年自己的亲人流血流汗就是为了创造这样的光景。老头子们有的说:“社会主义就是好,咱不知道还活到那时活不到?”有的说:“能做到这个地步,也不枉咱们斗争了一场!”年青人看了更兴奋起来了,他们说:“要能到这个光景,有多少气力就能使上多少!”青年团员张林梓是个挺活跃的青年,他对我说:“要是咱们将来也能像苏联那样,不论什么事我也能干!”的确,一次,为了响应政府的增产号召,张林梓带领着农民上山去砍草积绿肥,他从树顶上一失脚掉了下来,大家都惊惶地“哎呀”一声,想不到他一骨碌从深草里爬起,满不在乎地说:“没啥,为了社会主义嘛!”又挥动着镰刀砍绿肥去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变着,不好的习惯在变着。乡干部张成吉土地改革以后,产生了“革命成功”的思想,连互助组长都不想当了,看了苏联集体农庄的幻灯片,得到了启示,加上政府的教育,工作积极起来了;青年妇女陈乃凤,过去没有劳动习惯,穿起鞋袜,不肯下田,认为“只要男人有钱使,不怕女人没钱花。”看了苏联妇女还在努力劳动的情景,她也慢慢变了,现在砍柴、挑粪、种庄稼样样都能来了。
山村的很多农民家里,都贴着毛主席激动人心的题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现在,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之下,在俱乐部的宣传教育之下,毛主席的号召正在变成群众争取丰收支援国家大建设的实际行动。今年的积肥运动正是在广播筒和黑板报的帮助之下展开的,一变山村“只管下种,不管施肥”的习惯,为了解决肥料不足的困难,就提倡多积绿肥,往年一亩地只上肥料一两担,今年一亩地就上了肥料十五担,结果麦子一般地都可比往年增产三成五。十年未有的丰收就是土地给山村农民辛勤劳动的报酬。
当我结束了这场愉快的访问,我衷心祝贺,祝贺山村俱乐部的更大成功,祝贺山村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争取更大光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