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山民今日爱读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1
第4版(要闻)
专栏:

  山民今日爱读书
本报记者 江宝章
●在福建省大埠岗乡,三年前办了个“一分钱读书社”。农民交3.65元,一年都能借书。
●如今的闽北,97%的乡镇有读书社,村级分社达867个,拥有图书55万多册,各类报刊31万多份,社员近18万名。
来到福建省邵武市大埠岗乡,只听山乡农民在那里谈论着生态农业、科学制种、复方施肥,甚至在探讨“厄尔尼诺”现象、绿色和平组织。当你为山里人的知识丰富而惊讶时,当地人却很平淡地说:“读书社里的书上都写着呢。”
大埠岗乡距山城邵武3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乡。解放初期,这里100人中有85个是文盲;1989年,大埠岗乡的100人中,有85人具有小学以上的文化程度。1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知识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急切地寻觅精神食粮。这一年,大埠岗乡一半以上的农民家里都有了藏书,总量达8600多册,几乎是乡文化中心所存公共图书的30倍!
1989年6月,大埠岗乡“平民爱国读书社”(泛称“一分钱读书社”)由此应运而生。它规定,凡加入读书社的社员,一年交纳3.65元(即一天一分钱)即可获得这一年的借书权。读书社创办第一年,申请入社的农民达5400多人,占全乡总人数的1/3强,平均每家农户有1至2人入社。读书社除了在乡里设总社外,还在11个行政村设立了分社及70多个流通点,直接把图书室办到农民家门口。经过几年的发展,读书社的藏书从原来的296册猛增至1.8万多册,图书日流通量达3000多册,一年周转120万册(次),平均每个社员月读书1至2册,多者10多册。“出外勿忘身份证,出门勿忘借书证”,成为农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逢到墟日,读书社更是门庭若市,四邻八村的农民在市场上交换物质产品,同时在读书社交换精神产品。
翻开农民的借书登记,几乎每个人都借过几种甚至十几种农业科技书籍。李源村读书分社社长李光去年在省农科院专家帮助下,结合书本知识,在村里推广“坑沟式稻萍鱼共生体系”1000多亩,年增产值达150万元。这几年,通过读书,大埠岗乡涌现了大批农艺、园艺、养殖、电器等门类的土专家。1991年,该乡人均收入915元,1992年达到1300多元。读书活动在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好处的同时,净化了社会风气,黄色淫秽和格调低下的书刊在这里失去市场,赌博、斗殴、迷信等现象大为减少。
大埠岗的农民从过去的无书读、无法读,到现在的想读书、能读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正如乡长任玉新所说,没有农村十年改革,就不会有读书社。今天,读书社已经从开始时仅仅为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发展到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从单纯的读书学习场所变成农村扫除“三盲”(半文盲、科盲、法盲)和解决“三难”(集体活动难、集中开会难、看书读报难)的重要阵地,显示了这一形式的巨大活力。
如今,由大埠岗乡首创的“农民一分钱读书社”之花已开遍整个闽北山区。在闽北128个乡镇中,有125个乡镇创办了“一分钱读书社”,村级分社达867个,各读书社拥有图书55万多册、各类报刊31万多份,社员近18万名。有“闽中邹鲁,文献之邦”的闽北,在几十万农民自发自觉地读书的今天,真正名副其实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