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城乡间的“五色桥”——记海城市西柳大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2
第2版(经济)
专栏:

  城乡间的“五色桥”
——记海城市西柳大集
本报记者段心强
喧闹、嘈杂、碰杯、翻脸、相助、诈骗、盈利、亏损……一句话,其它集市上有的,西柳大集都有,简直是一部“市场大辞典”。
然而,正是这些成份,像合成混凝土一样,构成种种“预制件”,搭起坚固的“五色桥”,连起城与乡、工与农。
    “水到渠成”
西柳原是冷冷清清的乡村,位于辽宁海城市西南10公里处,既没有秦砖汉瓦,又不靠名山大川,哪来的这么大引力?理论上的一二三留给经济学家论证,这里只记述它发展的轨迹。
那还得从第一条“商品裤子”说起。西柳乡的东柳村,有个农民叫丁岐山,过去,忙了家里忙地里,忙了嘴上忙脚上。可年头干到年尾,累死累活,一个家还是不缺棱,就少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有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心里一亮。他年轻时学过两年剪裁,不知能不能剪出钱来?他到鞍山市看了衣服价格,又看布料价,然后一掐算,有赚头,能干!裤子最简单,就先做裤子。他从闺女手里借了十几块钱,裁了五尺布,花掉9块钱;兜布,扣子,工钱又花去3元,满打满算12块,做成了西柳第一条“商品裤子”。他不好意思卖,编了个瞎话,说是自己买了一条裤子不合身,想少要2元转让出去。邻居穿上挺合适,又知道确比国营商店便宜不少,便高兴地买下了,丁岐山净赚4块钱。试验成功,丁岐山挂起牌子,搞裤子生产。他“周游列国”,发动人们搞服装。大伙见丁家做裤子发啦,都跟着学。不长时间,全乡做裤子卖的就有上百家。
生产的裤子多了,需要交易场所。可西柳从没有过市场,各家各户都是面对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把当着熟人卖东西看成是丢人现眼,因此,都到外地去销。可裤子越来越多,“游击式”的推销已很难出手,必须向“阵地战”转移。后古村的杨兆贤完成了这个“创举”。他在西柳冷清的街上铺了一块塑料布,摆上各种款式的裤子,像西洋景似地吸引了行人,一次被买去几十条。消息像长了腿,走进千家万户,纷纷出摊售裤,摊位由一个增多到300,又发展到1000,眼下已有8000个摊位,见天三四万人,多时突破10万。昔日里冷冷清清的穷乡冷街,变成了沸沸腾腾的繁华集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乡改成镇,顺理成章。
    修“堤”开“渠”
小村庄变成大集市,就像水库里突然涨了许多水,进出不畅,堤坝免不了这里漏水,那里塌方。西柳各行各业忙着开渠修堤,一方面扩大流通渠道,一方面增加“库”容量。
资金是市场的血液,只有在畅通的流动中,才能不断给市场各部位输送营养。西柳一天成交300多万,一次需要带进带出百八十万的户不少。数目一大,眼睛也多,胆量就小。有个服装大户请几个人抬着一个纸箱从北京到广州去,在火车站被查住,在一间小屋打开一看,啊,全是拾元一张的人民币!在铁路部门保护下,他们安全到达广州,买回布匹。类似情况很多,携带巨额现金交易已成为市场发展的阻力。农业银行急个体商贩所急,与全国各地的兄弟单位协商,搞农业银行大联网。个体商贩存款后给信用卡,带信用卡到29个省市做生意,都能随时从农业银行取出现金,因此都不再为丢钱而担心,生意越做越大,市场越搞越活。
税务分局每月按摊位一次收税,上级干预,说少收了税金。西柳税务分局认为,就眼前看,会漏一部分税,但税收固定后,大家吃了定心丸,设摊位的积极性高——这就培养了税源。况且,在这里做生意的不少是文盲、半文盲,按营业额收税,逼着他们立帐,等于把他们赶出市场。因此,他们没有盲从,坚持老办法不变。只几年时间,摊位增加80倍,营业额增加150倍,一年税金由开始的15万元猛增到860万元、1000万元。税务局小与大的哲学从此传开,受到许多领导人的称赞。
利和弊如同一个人和他的影子,紧紧相随。骗子、小偷常在西柳集上作案,经营者谁也不敢挂“无事牌”,保证没得个三长两短。工商、公安坚决打击歪风邪气、违法行为,为市场交易、铁路、公路运输清除“路障”。去年3月,朝鲜一家公司从西柳购进2万米塔夫绸,运回去一量,少了3500米,人家返回西柳,找到工商分局。工商干部立即行动,先找到倒卖塔夫绸的个体户王正利,要回1.25万元交归原主。朝鲜这家公司十分感动,写来一封热情的感谢信。
    多种功能
西柳镇的党委书记赵振波、镇长陈佐民都有这个看法:如果把西柳大集比成“五色桥”,应该加上注解:多功能。
传递着各种商品信息。人们称西柳大集是“信息集散地”,乡里人从这里捕捉信息,城市人也从这里捕捉信息。常州东方色织厂,每月出600元在西柳租一间简易房,派销售科长和几名业务员常住这里,对市场观察研究,预测同类产品的走向。他们发现红色亚麻弹力呢畅销,及时报告给厂里,厂里立即组织生产30万米,被抢购一空。
促进农村商品化生产。过去,西柳的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奶头,认为没地没根,生意做得再大,也得种那二亩地。可集市交易实践使他们改变了观念,自动把地转让给庄稼把式,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生产。东柳村已有几十家不再种地,他们或工或商。种地能手丁维忠原来只有20亩承包地,后来接受转让的140亩,一家爷儿几个专门种田,年产粮食8万公斤,商品粮多达3.75万公斤。由于全乡农业商品化生产,粮食总产从以前的1000多万公斤上升到3320万公斤,商品率达到60%以上。
加速消灭城乡差别。过去西柳地区城乡差别大,大家想方设法结“关系网”,人托人让孩子当兵、当工人。大集出现后,为农民致富搭上舞台,各家各户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缝衣服、做买卖、开饭店、办旅馆、搞仓储……一个个都富起来,工农差别在这里消灭了,吸引了许多干部、工人辞职从商。王惠丰曾是鞍山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响当当的国家干部。他辞职回西柳务农经商,一年挣的够他一辈子的工资;王丽春本是白衣天使,在医院吃着旱涝保收的商品粮,可她偏到西柳大集上加工衣服,靠智力发了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