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金鸡唱晓话晚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2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金鸡唱晓话晚会
新春之际,中央电视台“’93除夕晚会”和文化部“’93春节晚会”已先后和观众见面了,本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文化界一些著名的专家和艺术家,请他们就这两台晚会的得失和春节晚会这一新时期“文化景观”的总体印象和发展趋势发表感想,现整理记录如下:
    热热闹闹这就挺好
曹禺:看了晚会,使人很高兴,很愉快。春节在中国是一个有很悠久历史的节日,应该搞得喜气洋洋的。
黄宗江:对除夕晚会我就说四句话,“群丑群美,各取其媚,热热闹闹,这就挺好”。
徐晓钟:总的印象可以,除夕晚会从节目内容艺术风貌上都透着改革时代的气息,透出大团结、自信心、豪迈向上、祥和的氛围。亿万人民在同一个时间里同乐,意义很大。晚会把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节目放在一起,体现出华人华族共庆春节的盛况。文化部的晚会也不错,以中国潮为主体,有时代的气息。特别是大胆起用新人,新蕾遍地,十分喜人。尽管有的节目加工不够,但形式很质朴清新,也是一台不可替代的晚会。
朱羽君:对除夕晚会,前几年,大家期望值很高,近年有所下降,不少人将晚会当作欢乐的背景和欢乐的气氛。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的晚会是基本上成功了。这种适度的期望值对搞晚会的人是一种解放,可以更加放开手脚搞。
文化档次有所提高
童道明:今年的除夕晚会是在不变的框架内求变,雅俗共赏的文化品味有所提高。编导者将戏剧性的因素引进晚会,渗透在舞台上,效果不错。如舞蹈《山妞和模特》把传统与现代、冲突与和谐等戏剧性因素发挥得很好。双簧表演也充满了戏剧性,增加了欢快的情绪。小品《张三其人》在有限的时空把人生况味传达出来,塑造了人物的典型,表演上接受了内心体验,性格化了,这对于类型化表演占统治地位的小品是一次冲击。
徐晓钟:晚会是对亿万群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既要适应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欣赏习惯,又要输入新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除夕晚会总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层次有所提高,那种单纯博取一笑、粗糙的节目有所减少,编排精致的有内涵又颇有情趣的节目增多了。如小品《张三其人》是个精品,颇能引起共鸣,幽默是性格的幽默,严顺开的表演很精采。大部分节目是用现代的节奏和配乐来处理观众所熟悉的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如《山妞与模特》、《闻鸡起舞》、《根》、《两棵树》等。
李玉茹:除夕晚会中戏曲比重很大,名家荟萃,戏曲事业大有希望,对争取青年观众很有益。京剧在发展中成长,是人民喜欢观众捧出来的,群众基础很重要,晚会中不少戏曲节目有改革有创新,比较适应青年人的口味。
艺术精品少电视特点不足
于是之:晚会太难搞了,严顺开的《张三其人》不错,黄宏的《擦皮鞋》勉强,赵本山的《老拜年》不太见光彩,有的小品相声层次浅,太简单,很难看下去,毛阿敏的歌也无声无息过去了。我有一种幻想,维也纳音乐会每年元旦只搞一次,曲子也就这么几首,但千锤百炼,全世界都在看。我们能否也有这样一种晚会,代表民族和国家水平的晚会,不是大杂拌,拼凑一个晚会,上上下下费了很大劲,但不免都是急就章,成熟的艺术精品太少了。
阮若琳:除夕晚会相声小品有进步,生活气息浓。歌舞没有突出的,拔尖的,给人印象不深,真像那首歌的歌名“涛声依旧”,给人以买旧船票上船的感觉,歌舞民族化的问题依然没解决好。
朱羽君:春节晚会是由于电视本身的特性才形成的文化景观,哪一个晚会把这个特性发挥好,晚会就成功,反之就不算成功。电视特性主要有现场直播,利用电视手段让观众参与等。今年的除夕晚会电视特性注意不够,表现在过于重视具体的节目,而不注意整体氛围,过于重视演出效果,而不注意观众的反馈,再加上没有非常精采的歌和能上口的节目,使得晚会很难出现高潮。
高鑫:除夕晚会依旧是5个小时封闭式结构,这种模式不打破,很难有所作为。这个模式是不符合现代电视观众审美特征的。现代审美特征强调审美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趣味性,很难要求观众5个小时坐着不动。今后的晚会应该是开放性的,为观众的选择提供方便。
罗扬:春节文艺晚会演出的相声节目,我都听了。总的感觉是,我们的相声作者和演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现在的问题是,演相声的人比较多,写相声的作家很少,高质量的相声更少。如何提高相声创作演出的思想艺术质量一直是大家议论的一个大问题,必须从各方面做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解决。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希望中央电视台在组织综合性文艺晚会的时候,在选拔曲艺节目方面,不要只限于相声;其他曲艺,如大鼓、单弦和评书、评话、二人转等曲种的节目,也应当择优选拔,适当安排。选拔其他艺术品种的节目,也需要把眼界放宽些。
           (本文摄影:王东)(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