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两种方法两种结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两种方法两种结果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三小项习福
做了大半生的小学教师,常听到学生中流传一些顺口溜,其中有一段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爸爸。”学生为什么对“找爸爸”如此畏惧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爸爸”有一种威慑力量,而这种力量又是某些老师想用却不便或不敢用的,于是采取“借力攻错”。我青年时期就曾用过这种假手于人的“招数”。
20多年前,我教的小学三年级来了一个留级生。学习上不用心,成绩差,已使我反感,行为上又惹是生非、鲁莽粗暴,更令人厌恶。有一天,上课时他竟然往同学脸上啐唾沫。当时我真想狠狠地抽他一记耳光。但是,那时的我虽处在血气方刚的盛年,却深知“体罚”是教师的第一号禁令,切不可轻举妄动。于是,放学后我“请”来家长,历数该生种种错误表现及这一天发生的事,最后颇为“激昂慷慨”地说:“您辛辛苦苦拉扯他11年,才上三年级,还这样让您不省心……”。这一“激”真灵,没等我把话说完,家长抡起巴掌,啪啪两嘴巴,接着又是几脚。
后来,这个学生虽然还是我的“门下”,但已把我这老师视若路人。小学毕业后每当和我狭路相逢,总是怒目而过。更使我追悔莫及的是,四年多以后,我带领初中班学生参加县里的公判大会,在被判处的人里竟然有我的这个已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大为震惊。
那时候,我还不曾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当然也不知道他对教师所说的“如果儿女从学校给父母带来欢乐,父母更能够帮助你们进行工作,这样比你们专门通知父母去学校以迫使孩子成为好孩子的办法要好得多”这句名言。但我开始依稀觉得,这个学生的劳教两年的期限,似乎应该分给我一半。
后来我又教过这样一个学生:除了像被劳教的那个学生一样粗暴外,还有逃学、偷摸的毛病。但我没有嫌弃他,也没有为此而“请”家长。一天傍晚,家长却风风火火地“请”我来了。原来孩子的父亲发现他又偷家里的钱,把他捆绑起来,声言要用钳子拧他大腿。做母亲的急了,拉着父亲到学校求助于我。听了夫妇双方的申述,我对孩子父亲说:“如果您坚持认为只有打才能使孩子成才,以后就用不着我们老师管了,就等着您打的成果吧。”接着,我又讲了一些责打孩子的弊端与恶果,家长信服了,从此再不打孩子了。孩子也逐渐转变了,五年级时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升入中学,刚上初中二年级就加入了共青团,还当了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初中毕业后,考取了技校,后来成了一名很有出息的电力工人。这就是我教过的千百个小学生中的两个。我曾为后者而欣慰,但并未因此而促成自己的心理平衡。时至今日,我仍为前者而内疚于心,并愿和广大同行一起,从教师的角度,就夏辉事件继续进行深入的思考。
  编后
项习福老师的来稿是一篇现身说法的文章。20多年前,他曾借家长的手“惩罚”过一个留级生,结果这个学生越来越差。4年后他意外地参加了这个学生的公判大会。他沉痛地自责:“这个学生劳教两年的期限,似乎应该分给我一半!”后来他指导家长,成功地教育好一个更差的学生。但他“时至今日,仍为前者内疚于心”。这就是我们可尊敬的人民教师的胸怀。大家要理解他们,尊敬他们。这里面既包括项习福这样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包括许许多多正从自己和别人的成功和错误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的青年教师们。亿万学生和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于健的来稿反映的正是这种殷切的心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