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携来彼岸浓郁风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5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携来彼岸浓郁风情
卢今
陈漱渝的《亲情·乡情·风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访台散记。作者在1989、1990年曾两度赴台探亲并进行学术交流,足迹几遍于宝岛各重要城市与名胜古迹。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亲自目睹耳闻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动情地抒写了发自心灵的体验与感悟,并以一腔浓情倾注于其中。
读完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台湾的了解确实是比较深入、广泛的。作品涉及了社会各阶层。书中的人物上起官员、资本家,下至计程车司机、工匠、乞丐,对他们的生存状况与心态,都有相当生动的反映。他着笔最多的还是文化艺术界,他用大陆人的目光来捕捉他们迥异于内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因而让我们读起来顿生兴味。《道是无情却有情》、《小城来做客》等便都是这样的篇章。
《小城来做客》写的是三义。这个小城因影片《小城故事》和邓丽君为该片配唱了主题歌而广为人知。三义木雕工艺曾经十分发达,而如今,有精湛技艺的木雕技师们也只能靠制匾谋生了。一位老板娘感叹:“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台湾近年经济不景气,木雕的销路也不好。”而匾却不同。在台湾,升了官、添了房,亲友都要送匾,“送匾的钱还可以均摊。”在描述了老板娘颇具典型性的境遇和心态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写了自己的感受,认为“金钱的淫威居然能迫使有才华的艺术家从事跟艺术绝缘的工作”,这具有哲理意味的咏叹无疑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写台湾出版业的艰辛。我想象不到名气不小的作家办出版社,竟然“从写稿、编辑、校对到记帐、打包,统统由他一手包办,只在稍后才请两位工读生帮忙。”在如实地写出台湾出版业的苦况与弊端的同时,作者也描述了他们追求个性、精打细算和注重宣传的特点,其中不乏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文化名人散记在这本集子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多数篇章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丹心白发一老翁》写抗日战争胜利后赴台任教、定居的老作家台静农,作者曾五次拜访这位文坛耆宿,在交谈中“发掘”出了一些他与鲁迅交往中的鲜为人知的史实;《飘零的落叶》写胡适晚年在海外的境遇,这篇长文文情并茂,史料丰富,有许多是人们闻所未闻的,其余诸篇分别记叙了林海音、苏雪林、柏杨、张爱玲和三毛的人生轶事。这些篇什各在不同程度上从人物描写反映出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貌。秦贤次先生是位颇热衷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文学史料专家,我从北京出版的《新文学史料》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都曾读到过他的论文。读漱渝的这篇散文,方知《鲁迅全集》中有一条注释大陆学者始终存疑待补,却经他考证而破解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史料专家却供职于保险公司,学术研究只是他的副业。文中说他多次来到北京,每次都花许多时间在琉璃厂搜求旧书刊,每有所获便会唱起小调,“迈步也格外高远”起来。虽然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但如此孜孜以求地日积月累,其学识日益丰厚深广也就很自然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