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儿童孤独症康复问题值得重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7
第11版(保健)
专栏:

  儿童孤独症康复问题值得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心理卫生合作中心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指导中心
 陶国泰
50年前,美国利奥·卡恩特第一次报告了早期婴儿孤独症。以后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师也已从千百例康复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过去我国在这方面则知之甚少。
孤独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由于它涉及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心理功能,故医学界将这种病定为普遍发育障碍。弱智(医学名“精神发育迟滞”)虽也属发育障碍,但突出表现为智力较同龄儿童明显低下,并伴有社会适应缺陷;而孤独症儿童中约25%智力水平正常,25%属轻度弱智(智商70—50),50%属于中重度弱智(智商低于49)。约2/3患儿开始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其中还有少数属于超智,并具有计算、背诵和机械记忆方面的特异功能;孤独症患儿男与女性别为3至6比1,且为聪明伶俐面容。而中重度弱智患儿,男女为2比1,面容呈笨相。两种病有区别,但孤独症有一部分与弱智伴发,另一部分则是导致弱智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将孤独症列入智残康复规划范围,较列入精神残疾更为合适。
很多国家对孤独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在0—14岁一万儿童中的患病率,加拿大为10,爱尔兰4.3,德国2,日本13—16。1977年,英国报告患病率为21,美国报告为11。我国儿童占世界儿童总数的1/4,若以3.8亿儿童推算,患儿约在30万人以上,是世界上孤独症患儿最多的国家。但推算终究不如实地调查好,故我国急需在小范围内进行流行病学典型调查,同时必须有医疗、康复训练和安置等措施跟上,进行综合治理才是有效途径,也将最受群众欢迎。
对于发病原因,4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从种族特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文化水平、子女养育方法和生活遭遇等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进行研究,其结论是否定的。当前正在重点从事于分子遗传学、脑生理与结构学、神经化学、精神药理学和神经免疫学等研究。现已达成共识,即孤独症是生物学病因导致的。但哪些生物学因素是肯定的病因,则尚未阐明。所以,孤独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仍是一个谜。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和营养等物质条件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我们在孤独症临床实践中,发现孕妇先兆流产、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和围产期窒息缺氧、颅脑外伤等产生的脑轻微损伤,也是导致弱智的一些较常见因素。我国一些特殊养育方式,如父母将孩子太早送去寄养,而照管者对孩子忽视,或经常调换照管者,因而孩子与照管者建立不起情感依恋关系。到二三岁父母将孩子接回时,已错过了一二岁时建立依恋关系的敏感期。孩子往往表现淡漠,因缺乏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和自身的安全感,而引起“自闭”。还有不少父母不给婴幼儿足够的合适刺激,很少语言的相互交往,也会导致上述恶果。因此,参考国外科研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多科性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研究实有必要,还可能为解决儿童孤独症病因之谜作出贡献。
孤独症的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只能改善多动、自伤、强迫动作和癫痫发作等症状。虽病因不明,但有组织、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认知和行为矫正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却是肯定的。弱智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经验可作参考。但孤独症有别于弱智,病孩具有坐不住、活动过度、注意力涣散,并有严重的刻板重复动作及保持原有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的倾向。因此患儿常抗拒学习,抗拒新的行为模式和习惯的建立,并因“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等,妨碍对他们的教育和训练。因此,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和教育,要比弱智复杂得多和困难得多。我们热切希望心理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同为建立我国的训练和教育模式而努力。
我国幅员辽阔,患儿人数众多,靠医院或特殊学校等机构提供服务,只能照顾到一小部分。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全国咨询服务网络才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家长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经过训练,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家庭康复治疗,就能取得良好疗效。家长一旦组织起来,他们之间可互相鼓励、支持和交流经验,并且为推动孤独症康复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