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文物呻吟着化为乌有,文物专家痛心疾首地紧急呼吁——别忘了文物!——关于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的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文物呻吟着化为乌有,文物专家痛心疾首地紧急呼吁——
别忘了文物!
——关于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的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李泓冰
改革!改革!去年春天蓦然高扬的这一强劲呼声,战鼓般敲击得炎黄子孙们热血沸腾,坐立不安。投资、股票、房地产……成了充满诱惑的热门话题。寸土寸金呐!各建筑工地的脚手架忙不迭地越竖越高,成了每个城市少不了的一道风景。
目睹这森林般密集的脚手架,文物专家却是别一种心情:就在这建了一半的大楼下面,也许曾埋着史前的祖先遗骨、殷商的铜鼎、汉唐的碑刻、宋明的青瓷……却均已被推土机无情地碾作瓦砾。而他们对此束手无策。
他们一遍遍地对城市的决策者们背诵业已颁行了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
“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时候,建设单位要事先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的调查或者勘探工作。”
很多人对此充耳不闻。一个也曾有过千年文采风流史的城市,它的市长面对苦口婆心希望他阻止在文物保护范围内修建煞风景建筑的文物干部,傲然宣示自己的无知:“我从来没听说过什么《文物保护法》,我只知道改革要闯红灯!”
浓缩灿烂文明、诠释历史之谜的祖先遗泽——文物,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档”吗?!
一个流血的故事——文物管理处处长在建筑工地倒下!
各地忠于职守的文物专家、干部,如救火队员般到处奔忙,力图为地下沉睡千年却可能一朝罹难的文物请命,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处长郝金亭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付出了血的代价。
邢台市一个大型建设项目郭守敬科技宫破土动工了,施工地点恰巧处于南小汪文化遗址范围内。南小汪出土的甲骨文曾列为1991年河北省四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显然属于“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承建该工程的邢台市保安公司,未经文物勘探便破土动工了。以古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命名的工程,却似乎以一种对历史玩世不恭的态度喧哗着登场了。
去年7月1日上午,郝金亭率4名文管处工作人员到已经开工的工地现场,竖起保护文物的横幅,准备通过宣传使保安公司改变初衷。双方争执起来,6位保安人员驾车赶到,双方的情绪更加激化,在保安公司的经理、副经理均在场的情况下,郝金亭遭到殴打,在一边拍照的文管处李顺平的相机也被抢走。市电视台闻讯赶来,录下了郝金亭血流满面的惨状……郝金亭随即住进了医院。
当地新闻媒介迅速予以报道,许多读者亦投书报社表示愤慨。但是数月过去,这一事件迟迟没有解决。邢台市文管处后来执行公务的时候,被人当面顶撞:“你们尽拿软的捏,保安公司打了你们,你们怎么不敢惹?!”
其他地方的文物干部听说后,又伤心又灰心,一再吁请有关部门严明法纪,严肃处理。
而邢台市保安公司也不服舆论压力,他们认为郝金亭等人是违法行政,要收取文物勘探费是“敲竹杠”。
双方僵持不下。
类似事件在其他地方也时有发生。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吗?
告急文书一封又一封地飞向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的案头:未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同意,将文物保护区土地出让给外商的有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保护范围内,擅自修建游乐设施的亦有之……
我们一些足迹遍及黄土地、为文物忧心一生的老专家耳闻目睹文物危殆的消息,再也坐不住了。                            
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和鲍世行老先生投书报社,呼吁“救救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三坊七巷’”。他们反映的事情是,福州有一片“三坊七巷”建筑群,是旧城区有代表性的传统街区,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与名人的故居及大量保存完好的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明清民居,荟萃了福州古建筑文化精华,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曾经针对福州城市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对有代表性的传统街区要划定保护范围,采取保护措施。遗憾的是,某些部门看中了这一黄金地段,竞相要在此建起高层建筑。
专家们的呼吁言犹在耳,一些单位却无动于衷。由福州市东街口百货大楼、福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与港商合资兴建的百华大厦,更无视城市科研、文物管理部门的坚决反对,在去年12月9日贸然开工,还举行了颇有声势的奠基典礼,并抢先在当地报纸上宣称将在“郎官巷至塔巷之间的繁华地带”建造“全省最高商业大厦”。这座地面高度达98米的大厦一旦建成,不仅破坏了“三坊七巷”的风貌,而且危及“三山两塔”的城市空间格局。如果此风连绵刮起,后果堪忧。
眼睁睁看着千古风流将无觅处,老先生们心急如焚,四处紧急吁请“刀下留情”,让熬过无数雨打风吹才存留至今的“三坊七巷”能躲过此劫。据悉,福州市的领导最近业已表示,愿意尊重文物部门的意见,这是令人欣慰的。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曾在一次会议上脱开讲稿颇为激动地说:“在最近一段时间,有些人把突破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文物保护法规,美其名曰为‘解放思想’。我们要说,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文物保护。否则,由于我们的无知和疏忽,将愧对子孙后代。这个问题不及时制止,后患无穷,新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将失去立足点,中华民族将失去巨大的传统优势!”
他再次重申:“文物保护范围不得兴建任何工程,如有必要,也要报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
建设现代化与抢救古代文物——
能不能并行不悖?
中国有足以骄人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国是个文物大国。许多国人因此认为有足够的理由对文物漫不经心:反正多得很,少几件也没什么了不起,何况中国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文物能当吃还是能当穿?
其实,中国固然历史悠久,却是多灾多难。天灾人祸,文化浩劫,几千年连绵不断;再加上华夏文明一直在建筑中以木结构为主,器皿中木质的比重也很大,本就不易保存,与其他文明相比,幸存下来的文物就更为稀少。
受过苦难煎熬的中国人,对精采纷呈的现代文明有着极为迫切的渴望。所以,改革政策一呼百应,开放大潮愈益汹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文物遥远如天上云烟,如老奶奶的歌谣。彩电冰箱使着,高速公路走着,哼着高保真音响镭射唱片中的流行金曲,眯起眼打量橱窗里从西方或南方以冲锋速度飘来的流行色……与此同时,文物却被不经意地遗忘了!
但是,文明是从过去,经现在,向未来,永远延续着的。古代文明是已经逝去的一环,现代文明则正在从我们手中绵绵诞生。我们只有从留存下来的文物身上,才能听到古代文明悠远的回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权利,劈头割断这条温情脉脉的文明纽带。在创造现代化的历程中,古代文明是我们的精神营养。而文物意识也正是现代意识、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与保护古代文物,可以而且必须并行不悖。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会觉得目前我国普遍文明程度还不高,强调文物意识是过于“超前”了。可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损毁就再也无可挽回,等不及您慢慢儿地觉悟。我们曾经为这伤过一回心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文物惨遭洗劫的历史,难道还能换一种方式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重演吗?
建设现代化与抢救文物的矛盾,目前已经尖锐而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是急功近利,还是深谋远虑?值得有关部门的领导深长思之。
这一问题的提出,说明普及文物意识是一项艰巨但极必要的工作,尤其迫在眉睫的是,要向在各级决策部门的领导普及文物意识。因为,他们手中很可能正操着文物的生杀予夺大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