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拆“墙”入“海”——记邯钢“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管理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9
第2版(经济)
专栏:

  拆“墙”入“海”
——记邯钢“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管理经验
本报记者刘燮阳
  开篇语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目前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台子搭好了,开场锣鼓也已打了好一阵了,该角色们登场献艺了。我们愿在这宏大的舞台上辟出一角,让高明的角色亮亮自己的高招、绝活儿。一举手、一投足,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不求全面,只求精彩。希望他们的演出能提供一点启发,一点借鉴,给人以鼓舞和鞭策,使整台戏演得更火爆,更炽烈,更有声有色。
河北邯郸钢铁总厂推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管理经验,在全国冶金行业引起了震动。最近,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一些经济权威人士高度评价这个厂的经验,认为它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闯出了一条新路;冶金部称赞它抓住了企业转换机制的“牛鼻子”。
何谓“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简言之,就是拆“墙”入“海”,拆掉各分厂(单位)与市场相隔的“墙”,将他们推入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去拚搏,各道工序生产的成品、半成品,均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成本降低,单位盈利,职工收入增加,否则,奖金取消,收入减少。
这一机制的转换,一举改变了邯钢长期亏损的局面。1989年,邯钢生产的28种钢材,90%亏损。然而,从1991年实施“拆墙入海”以来,全厂效益扶摇直上,全年共实现利税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倍,1992年,又上一个新台阶,各项经济指标在钢铁行业遥遥领先。
1989年,邯钢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钢铁市场疲软,产品售价下跌;而原材料、燃料、电费、运费却大幅度涨价,每年涨价因素高达7000—8000万元。总厂厂长刘汉章为此急得团团转,彻夜难眠,但是28个分厂和全厂职工却没有感到这种压力,工资照发,奖金照拿,一切如常。
这个厂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总厂统一采购,统一销售,银行只设一个帐号,而二级分厂如同生产车间,不独立对外,不具有法人资格。因此,在经济核算上,二级分厂一直沿用的是厂内计划进行模拟核算。这种核算方式定价与变化了的市场行情严重脱节,例如一吨铁水定价450元,市场上实际售价已高达840元,难以反映出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的经济效益。钢铁市场放开后,矛盾就明显暴露出来:第一,总厂受着市场的影响,成本不断上升,月月报亏;而分厂按内部核算计价,月月报盈;第二,总厂为降低成本挖空了心思,分厂只埋头生产,不关心产品的经济效益;第三,市场对路的钢材生产不出来,不对路的产品,积压如山……一道无形的墙,把分厂和市场隔开,墙外风激浪涌,墙内风平浪静。
必须拆掉这堵“墙”!邯钢采用了“模拟市场,成本否决”这一新的内部机制,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一个“效”字。本着“效益当先,所有产品都不能赔钱”的原则,按当时的市场行情“倒推”从产成品市场能承受的价格开始,核定出全厂53个主要产品品种、规格的内部成本和内部利润,从而将涨价因素,下放到各个生产单位;第二,落实一个“责”字,层层分解指标,与奖惩挂钩,使每个职工的工作与市场挂钩,经受市场的考验;第三,把握一个“严”字,总厂制定了一系列的检查监督措施,每月进行一次全厂性的物料总平衡,帐物不符的要延缓奖金发放和内部升级。
一个新的机制从1991年元月在全厂28个分厂开始了。实施效果怎么样?文章的开头已经提到了。实施过程中有困难吗?怎么克服?请看看下面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二炼钢分厂厂长顾强圻找到总厂厂长刘汉章,说:“你下的指标太高了,我一年需要挖潜2000万元,这怎么可能?”刘汉章毫不含糊地回答他说:“成本指标是根据市场价格算出来的,如果各分厂都要改变,最后每吨钢材的总成本高出市场价,我卖给谁去?”
顾强圻明白自己就像一枚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他和分厂其它领导一商量:“总厂不是说把我们推到商品经济的海洋里去游泳吗,那好,我们也把工段、科室推到市场竞争的河沟里去游一游!分厂的管理人员忙碌起来,把成本指标分解到各工段、科室。就这样,指标一层层分解下去,刘汉章肩上的压力分摊到每个基层和每个工人身上。
故事二:去年9月,总厂决定在一炼钢厂建设一台矩形坯连铸机,按照过去的常规给外单位施工就算了,现在,分厂领导一算帐,投资需1000多万元,肥水外流太心痛,于是,他们自己动手,自行设计,自己安装,只花了500万元,节约投资一半。
新的机制,给邯钢带来一片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