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大胆借鉴“三资”企业管理经验上海把一批国有大企业送上“快车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0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胆借鉴“三资”企业管理经验
上海把一批国有大企业送上“快车道”
据新华社上海2月9日电(记者陈继明)国有企业仿照“三资”企业实行管理,是上海企业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被戏称为“仿羊(洋)皮”。短短一年多实践,这一改革的路子在上海获得了从上到下的认同,大家都说,“仿羊皮”企业确实好。
1991年秋,上海从当时的“斯米克现象”讨论中得到启发:一家连年滑坡的国营企业,一合资就效益大增;在国营企业实行比照“三资”企业政策,不也能促使其转换机制?上海市委、市府领导下决心,从困难的地方财政拿出几个亿,降低税率,放水养鱼,首先把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企业送上类似“三资”企业运行的“快车道”,并明确以此作为企业改革“重中之重”的大动作。
上海“仿羊皮”试点有19户企业,职工9.7万人。这些企业都是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队”主力,其中不乏上海机床厂、上海电机厂等大企业。试点前,它们有国营企业的通病:经济效益不理想;还贷任务相当重;懒、散、慢的毛病随处可见。对“花钱买机制”的改革能否见效,曾经有人摇头。但很快试点企业便以其“出乎意料”的效应征服了所有的人。
“仿羊皮”企业本身,对试点带来的变化更是欢欣鼓舞。企业效益普遍提高,19户试点企业去年的销售收入与实现利税均比上年增长50%左右。上海工业缝纫机厂一马当先,利税增长达180%以上。在此基础上,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收入增长势头也强劲。有人说,无论何时走进这些厂,职工都是喜气洋洋。“仿羊皮”产生的效应,甚至使一些职工从“真羊皮”(“三资”企业)向“仿羊皮”倒流,他们说,这里人情味浓。
试点企业厂长们说,“仿羊皮”让企业拥有走向市场的“武器”,包括生产计划、销售定价、资金使用、基建技改、机构设置及用工和出口等一系列经营自主权,又建立起对市场需求快速适应机制和营销运行机制。这样,使企业机制能够全方位转移到加速发展、走向市场的快车道上。
上海市委、市政府认为,“仿羊皮”的探索十分成功。上海市经委负责企业改革的一位处长说,上海在企业中将逐步推行的会计制度转换、更加公平税赋以及其他内部机制改革,都是从“仿羊皮”试点的成功中得到延伸,这种辐射效应前所未有。有识之士认为,上海“仿羊皮”试点的成功,在于推进中注意了几方面的策略:
对20%的富余人员,只有分步走,才能动真格。包括先清理企业闲杂人员;实行提前5年退休政策;向外单位输送;还有多种经营办“三产”等。在“分步走”前提下,实行“定编、定责、定岗、定员、定额、定约”的工作,而后实行“精简”。一般都精简20%管理干部,已有数千名职工下岗待业。对上岗者也不做“一锤子买卖”,实行跟踪考核。
改革方案与发展方案同时出台,不使发展的目标落空。在由政府各部门强有力的专家班子进行评议审核的这些企业改革方案中,最主要的让企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对如何达到目标也胸有成竹。目前,不少企业预测“八五”目标能提前两至三年实现。企业家们也很兴奋,他们说,正因为强调了发展,做实了方案,才能步步不踏空,着着见效益。
只有“放水养鱼”,才能国家有余。由于过去几十年的超负荷运转,上海工业系统处在一种积重难返状态。要提高产品档次,要走出外向型路子,都需要大量投入。上海“自费改革”,拿出一部分钱“放水养鱼”,首先为“仿羊皮”企业设小灶,前两年少交一点,后3年多交一点。原来曾估计第一年国家要让利3.3亿元,但由于第一年试点企业效益猛增,只少上交1.4亿元。去年上半年始,“仿羊皮”企业上交财政已超出改革前水平。
改革的政策真正配了套。起步不久,就遇到最为棘手的难题,财税和会计制度变还是不变?上海分析仪器厂率先在会计制度和财政税收两个方面完成了从国营企业向合资企业的转换,却因此为有关部门非议。厂总会计师黄蕙娣认为,这样做不仅是与国际惯例接轨,而且有确实的好处,并将其所思考的写信给市委书记吴邦国,吴邦国同志热情肯定这一为改革敢试敢闯的做法,对面上改革产生连锁效应,为以后的种种突破创造了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