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金灿灿的道路——青海班玛县脱贫奔富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0
第2版(经济)
专栏:

  金灿灿的道路
——青海班玛县脱贫奔富纪实
本报记者胡太春
在海拔4000米之上的青藏高原腹地,有一个面积7150平方公里的藏族聚居地——班玛县。
班玛县地域辽阔,有天然牧场、原始森林、丰富的水利资源和金矿资源。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解放前,这里没有公路,没有商店,没有学校,没有医院,同外界联系仅仅靠“茶马互市”。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直到80年代初,全县工业还几乎是一纸空白;相当一部分群众未能解决温饱,县财政年年靠国家拨款。人称班玛县是“富有的资源,贫困的人民,要饭的财政”。1984年该县被国务院定为少数民族特贫县重点扶持。
怎样才能跟上全国的改革开放步伐?班玛县委、县政府的同志认识到:必须因地制宜闯出一条发挥地方经济优势的脱贫奔富新路。他们从1984年开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县情调查,建立起详细的资源开发项目数据库,并首先选中建设期限短、投资少、见效快的沙金资源开采,作为启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决定在多卡金矿设立青海省第一条机械化采金船“青海1号”,快速开采高品位的沙金。缺少设备,他们到东北、川北同有关单位联系;没有技术人员,他们向全国招聘;操作工一时赶不上,他们就自己培训。为了节约资金,县领导亲自带领群众自己架设高压电线、挖船坑打桩。经过三年多的苦干,多卡金矿的“青海1号”采金船如期于1991年6月投产,到1992年底,共产沙金310公斤,获利润880万元,除提前3年全部还清国家借、贷款的本息外,县财政收入170万元。多卡金矿成为同行业中还贷最快的企业,经济效益在全国同类矿山中名列榜首。
一战告捷,全县振奋。在多卡金矿的带动下,全县新建微型水电站3座,修建县乡公路187公里,全县境内实现了乡乡通电、通路、通邮。此外还新建地面卫星接收站4个,学校和文化站13个,医院和藏医诊所2个。1992年同1984年相比,县工业总产值增长4.6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2倍,贫困户下降8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48倍。继“青海1号”之后,县委、县政府扭住龙头不放,又于去年在多卡开始建设“青海2号”采金船,预计今年内可以投产;吉卡金矿的“青海3号”采金船今年也已动工,预计明年建成。这两条采金船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178万元,年利润1133万元。到1995年,县财政将实现自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