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冰心、夏衍、巴金:与世纪同行——文坛三寿星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9
第8版(副刊)
专栏:名人风雅

  冰心、夏衍、巴金:与世纪同行
——文坛三寿星剪影
李辉
与20世纪同行的文坛老人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自然是冰心、夏衍和巴金。前两位都是93岁,被冰心称作“老弟”的巴金也已经有89岁高龄。
岁月苍老,三位老寿星的心却依然年轻,至今仍笔耕不止。正是真诚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和文学的热情,才使他们一直活得充实,活得年轻,也为人敬重。对于他们,长寿的秘诀也许就在于保持思维的流动。
冰心最为年长,这几年文章也写得最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摔伤腿之后,反因祸得福,少却了许多社会应酬,安心静坐家中。几年来,她几乎没有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只到北京图书馆分别参观过巴金、老舍、萧乾的创作回顾展,那是为了友谊,也因为与家相距甚近。
她的每篇文章后面,差不多都写有“急就于清晨”。清晨,是她每日创作的最佳时刻。起床之后,她就坐在书案前,先写上一两个小时,完成一篇短文,或追忆旧情悠悠,或抒发现实感慨,然后再去洗漱,还得和她所宠爱的两只白猫——一对母女亲热亲热。步入晚年的冰心,每一天都是这样让生命以新的意义开始。绝不虚度,绝不荒废。她的文字一点儿没有老,还是那么清纯雅致,她的书法更令人惊叹其出自一个世纪老人之手。
她说的“急就”,当然只是一种写作时间过程的形象描述,并不意味着她的性情。她似乎总是平静地处世,有痛苦,有感慨,也在文章里描写,但从不让它们影响她的生活,而是善于保持感情的平衡,她的长寿大大得益于此。“世界上的问题并不复杂,你心里简单就是了。”她曾经这样对我说过。
不过,1992年对于冰心也有一件遗憾事,那就是她未能像夏衍一样到杭州去,实现她几年来一直计划中的与巴金的相逢。
金秋相逢于杭州,对于1992年的夏衍和巴金,都是一件高兴的事。事先夏衍并没有与巴金约定,但当他从北京重返浙江故乡后,意外地得知巴金也从上海来到了杭州。于是,好几年没有见过面的两位老人,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了难得的两次畅谈。他们都高兴这次相逢,回到上海,巴金马上写信把这事告诉冰心,煞是让冰心羡慕一番。
熟悉夏衍的人,都爱说“他活成了精”。虽说已年过90,他的思路言谈,却非常清晰。和他谈话,丝毫没有面对一个世纪老人的感觉。他可以侃侃而谈几十年前的往事,甚至一些细节他都能一一叙述。年老者常常是往事清楚近事模糊,难得的是,作为中国电影事业的鼻祖,夏衍对影坛现状的了解,也非常清楚。他的客厅里,除了老友前来探望之外,来得最多的是导演,是演员。他有历史沧桑的经验教训,也有对艺术规律的理解,从而赢得了影坛人士的尊敬。
视力不好,限制了夏衍的阅读,也影响了写作,所以和冰心、巴金相比,近年他的文章写得较少。但他每日仍然坚持用放大镜看报,还读一些文学刊物。听广播是经常性节目,看电视则主要看新闻联播。通过这些新闻媒介,他了解变化中的生活变化中的世界,与世纪同行。和冰心一样,保持感情的平衡,大喜大怒间注意节制,大概也是他长寿的原因。
从外表上看,巴金的身体还不如冰心、夏衍,而且好几年前就和现在差不多,但是他同样保持着清晰的思维,也因文章中的真诚赢得读者的敬意。
忧郁曾经被概括为巴金性格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冰心不止一次批评过他,建议他不妨过得轻松一些,洒脱一些。然而巴金做不到,时时感到感情的困扰。最近最让他难过的莫过于艾芜、沙汀的先后逝世。他们同是四川人,也是同一年出生,早在30年代他们就相识,称得上是世纪友人。对艾芜的去世,巴金还有思想准备,因为艾芜身体一直不好。可是,艾芜去世仅仅几天,沙汀也突然逝世,这的确使巴金久久难以摆脱痛苦。
几年前巴金宣布封笔,作为一个把生命和文学联为一体的作家,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对于他,思想和文学与生命同在。近年来虽然写得不多,但仍时有文章发表,更拥有一颗年轻的心。1992年年底,他完成了《巴金全集》最后一卷——第26卷——的后记,了却他一桩心事。
冰心曾经写过文章,为在市场上卖的都是寿星老头而发牢骚,后来终于有热心者专门为她做了一个女寿星,她为自己与男寿星一样平等而自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