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走向鲁迅世界》——熔诗情与学术于一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09
第8版(副刊)
专栏:我喜欢的书

  《走向鲁迅世界》
——熔诗情与学术于一炉
张梦阳
诗情与学术,在有些人看来是互不相容的。柏拉图就认为诗情“足以灭亡我们灵魂中崇高的理性”。而鲁迅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驳道:“柏拉图自己却是一个诗人,著作之中,以诗人的感情来叙述的就常有;即《理想国》,也还是一部诗人的梦书。”
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彭定安的新著《走向鲁迅世界》,就是以诗人的感情来评述鲁迅心灵历程、著作、思想的学术专著。这部60多万字、装帧印制都很精美的煌煌巨著,熔诗情与学术于一炉,使读者既享受到诗情的熏陶,又加深了学术的素养,更为自然而深入地走向鲁迅世界。
彭定安同志本人就兼备诗人与学者两种素质。彭著最大的特点,是善于铺陈渲染与布局架构,做到既汪洋恣肆、挥洒自如又剪裁合度、井然有序。作者所面对的“鲁迅世界”,是由生活、思想、艺术等多重世界所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宏大系统。要全面、深入地描述这样一个复杂、流变的系统世界,是异常艰巨的。怎样恰到好处地处理背景与传主、外部与内心、主流与支流、总貌与细部的关系,做到结构恢宏与评述精深相统一呢?作者以时间为经,以鲁迅的几重世界为纬,采取总体的、宽阔的视角,系统、全面而又分步骤、分侧面地构筑他所理解和试图诠释的“鲁迅世界”。例如第一章“人间冷暖:鲁迅世界的诞生”,开端引用鲁迅自传的一句话说明他来到人间,然后从点拓展到面,渲染、烘托世纪末动荡与激变的时代背景,又从大到小、从世界到中国、到绍兴、到国家,逐层聚焦透视,幻化出“绍兴:浩瀚世界的美丽一角”这一幅彩色宽银幕电影一般的优美画面,随后从静到动,描绘孩提时代的鲁迅向知识的世界走去。章节、段落之间的递进、组接,很有些像电影导演剪辑、组合镜头时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自然巧妙,错落有致,有总论,有分述,有描绘,有抒情,有论析,有勾勒,手法多变而从容不迫,于洒脱中见章法,自由中显谨严,宏放中含精细。而对于贯串鲁迅一生的某个世界,例如作者学有专长的艺术思维与创作心理世界,则进行分段的既具专门性又有延续性的评述,对鲁迅创作心理、创作意识和艺术思维的诞生、形成、发展、变迁、演化和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都作了系统记述和评议;而且,还从这种视角,结合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这样,作者汹涌澎湃的诗情,就不是虚飘和悬空的,而是有条不紊、扎实深厚地渗透进全面、系统的学术理论分析当中,使诗情与学术融汇贯通,熔为一炉。
编后:
《我喜欢的书》旨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推动群众性的读书活动。欢迎出版社将最好的书推荐给我们,欢迎读者将得意的读书体会寄给我们。年底我们将举行评奖活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