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简政放权活力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0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简政放权活力来
李殿仁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殊政策”和“放权规定”,旨在保证下级结合实际,独立思考,相机决断,由此导演出了许多千古流传的战争活剧。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和军队实行的“委托式指挥法”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外脑”的功能,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凡此,都是通过开明的政策和权力下放,让下级开动脑筋,甩开膀子,充分展示才华,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这样把权力放下去,无疑是一举多得的良策。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这一条。诚如老百姓掏心窝子讲的那样:“政策对了头,群众有劲头”。
与“放”相对应的是“统”。统得太多太死,就会束缚人们的头脑,捆住人们的手脚,限制人们的积极性。放得太松太灵活,就会放任自流,一盘散沙。无论是“放”还是“统”,都要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去做。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放得太松”,而是放得还不够,该放的没放。许多条条框框还不同程度地制约并妨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放的胆子应该再大一点。
简政放权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是发动群众、发现人才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要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聪明才智和伟力充分发挥出来,光有表态不行,关键是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事实上,很多难办的事情,一发动群众就迎刃而解了,领导想不到的事情群众可能已经想到了,群众缺少的往往不是办法和力量,而是发言权和自主权。领导一旦把权力交给了群众,使群众得到信任,得到尊重,得到大显身手的机会,群众就会不失时机地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这个11亿人口的大国,并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培养不出人才,而是未能完全造成使人才显露头角的环境。14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政策就是政治气候,有了正确的政策造就的适宜气候,各类人才就有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人的价值就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有了可靠的保证。让人民参政议政,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和义务,不仅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党的领导,使党的基本路线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简政放权是个一举多得的治国良策,各级领导不妨在这方面多用一些脑筋,多下一些功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