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责任感何能强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责任感何能强些
吕信伟
中国文艺历来注重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从《毛诗序》中文艺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再到本世纪初“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乃至今日的“二为”方针,悠悠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中国文艺家的责任感无不受到重视和强调。这是中国文艺的传统。
由于太重的责任感,中国文人一直很累。
于是,近时有好心的人规劝文艺家少点责任感,以适应新的时代。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一旦中国文艺家不讲责任感了,中国文艺的繁荣之日便不期而至。
事实果真如此?略览中国近些年的文艺现象:高雅的、通俗的、先锋的、大众的、武侠的、言情的、桌面的、地摊的……可谓五彩缤纷、七色纷呈。门类倒是增添了不少,文艺家的责任感也淡薄了不少,可要是在这种文艺现象头上冠之以“繁荣”二字,委实令人感觉别扭。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文艺,也需要文艺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新的气度来审视文艺、发展文艺。更新文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内容势在必行,特别是市场机制的引入更是文艺家从未遇到而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毫无疑问,文艺家应该勇敢地迎接这种挑战。然而,实际情形却难遂人意。
文艺不是不可以追求经济效益。但总不至于变相兜售色情;文艺不是不可以描写丑恶,但总不至于把肉麻当有趣;文艺不是不可以赞美褒奖,但总不至于一捧到底、一捧上天;文艺不是不可以通俗普及,但总不至于从庸媚时;文艺不是不可以泼辣尖锐,但总不至于冷眼刻薄、相互诋毁。凡此林林总总,实难用“繁荣”来概括,与文艺家的责任感亦相去遥远。
文艺家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更需要一种责任和良知。现时,“下海”的热潮一浪盖过一浪,对文艺界的冲击和震荡也异常强大有力。一些人或先文后商,或先商后文,或兼文兼商,或弃文从商,无论出自策略考虑还是人生选择,这些都无可厚非。重要的是,文艺家一旦回到书桌旁,铺开纸拿起笔,爬那些密密麻麻方方正正的格子,便要意识到做文艺家的责任和良知,要意识到写作虽可换钱,却更是一桩神圣的事业。那种变相兜售色情,以肉麻当有趣,一味的吹捧或恶意的攻讦等等,实则属视写作为儿戏、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这些东西不堪称“精神食粮”,更说不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于国于民于己都无益,实乃文化垃圾。有朝一日,倘若中国文坛能达于不关痛痒的话莫说,见利忘义的文章莫写,美丑可分,善恶可明,那么,文化垃圾将消失殆尽矣。
我以为,眼下的文坛,责任感不是多了而是少得令人焦虑。文艺家的责任感何能强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