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旗鼓相当伯仲难分——澳大利亚大选形势初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0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旗鼓相当伯仲难分
——澳大利亚大选形势初探
本报记者史宗星
进入2月份,澳大利亚的自然气候可用“热浪滚滚”来描述。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政治舞台也是一派“高温”景象。2月7日,基廷总理宣布3月13日举行联邦大选后,两大政党的竞选活动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已连续执政10年的工党力图蝉联,而在野的反对党(自由—国家党联盟)志在掌权。工党以49岁的现任总理基廷为领袖,反对党则由47岁的经济学博士休森挂帅。舆论把这两位战后出生的政治家称为“二次大战以来澳大利亚最年轻、也是最气盛的两位格斗对手”。
此次大选,毫无疑问将主要围绕国内经济和失业问题展开。因此,两党都竭力宣称自己拥有重振经济的“灵丹妙药”。反对党的竞选纲领是一项取名“反击”的计划,中心之点是通过改革税制和劳资关系挽救严重衰退的经济。但由于该计划中的关税和消费税政策引起了国民的颇多非议,反对党被迫于去年12月对计划作了重大的修改。工党推出的新经济方案取名为“一个国家”,着眼于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刺激经济和扩大就业,避免触动国民的既得福利。2月9日,基廷又宣布了一项“经济声明”,将工党的竞选纲领作了进一步充实。
基廷宣称他对工党蝉联“抱有信心”,但眼下的实际形势,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不能令工党乐观。基廷出任总理14个月来,虽为重振经济已采取了不少措施,却难见起色。经济增长仍然非常缓慢,本财政年度规定的3%的增长指标已难达到,前不久被迫宣布调低0.5个百分点;全国失业率仍在11%以上,失业总人数接近于百万;外债愈加庞大,赤字不断增加……总之,人们没有得到所期待的东西,“求变”的心理却在增加。自去年2月以来,工党接连在3个州的选举中丢掉了执政地位,其中包括在全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维多利亚州和西澳州。这不仅使工党在全国,特别是在大城市中的“基础”严重削弱了,更重要的是选民在地方选举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联邦大选上来。
至于反对党,虽然工党政府的诸多难题为他们提供了重新执政的“良机”,但其“反击”计划要为广大选民所认识、理解和接受,也有很大的难度。在“高福利”政策下过惯了的澳大利亚人,对“改革”的承受力是非常脆弱的。“反击”计划出台一年后又回炉作重大修改,实际上是反对党面对压力而向选民作出的让步。还有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子:去年10月,反对党在维多利亚州选举中获胜之后,推出了改革劳资关系的若干新政策,取消了一些福利规定,结果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持续数周的罢工浪潮。
最近几个月不断有民意测验结果公布出来,工党和反对党的支持率处于“不相上下”的拉锯状态。5个星期后鹿死谁手,就看在竞选过程中谁运用策略得当,谁有本事把自己的方案推销给更多的选民了。
(本报堪培拉2月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