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东方喜神——相声大师侯宝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0
第8版(副刊)
专栏:

  东方喜神
——相声大师侯宝林
贾斌
身穿中式长衫,浓眉小眼,满脸幽默,一开口准让你捧腹大笑。观众会不约而同地一眼认出他来:这就是侯宝林。侯宝林作为一位世界级的笑星,他给亿万人留下深刻印象。“天下谁人不识君”,中国大部分人都知道他是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喜神。
侯宝林的成名得益于植根在中华文化沃土的艺术——相声。但是命运一开始并没有把侯宝林抛掷在这里。他生于兵荒马乱的1917年,饥寒交迫的生活,使他流落于旧北京城里。12岁那年,侯宝林从师颜泽甫学唱京戏,浪迹在天桥游艺场所,靠卖唱糊口度日,只是在忙里偷闲之中学说相声。因为他学戏基础好,再练相声的“说、学、逗、唱”功,那就容易多了。他16岁转学相声,先拜常宝臣为师,一年后常先生去世,他又拜朱阔泉先生为师深造。由于他适应性强,聪敏过人,到了40年代他在相声界已崭露头角,1945年就成为大轴演员,驰名津京两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侯宝林更是如鱼得水。他勤奋学习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热情地改编旧相声,创作新相声。他有两句格言:“幽默相声千家乐,贫嘴滑舌万人嫌。”他按照严格的艺术标准,身体力行地对所有经他表演的相声段子都作了净化处理,化腐朽为神奇,淘泥沙为金石,终使一件件相声精品异彩纷呈:《改行》、《戏剧杂谈》、《说对联》、《关公战秦琼》、《阴阳五行》、《买佛龛》、《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夜行记》、《醉酒》等,都是相声舞台上脍炙人口的保留节目。这许多使人难以忘怀的佳作,与近、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其他瑰宝一样绚丽多彩。侯宝林的相声艺术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风格:基调轻松、幽默、诙谐而不油滑,通俗而不庸俗;他善于运用相声艺术的三言五语,勾画出人物的个性和典型场景;能在雅俗共赏中给人们留下意趣并佳的印象,使人回味无穷。
侯宝林在艺术生涯的后期,潜心于相声艺术的研究工作。他明白:“任何科学、文艺,如没有理论支持,往往是盲目的。当然相声也不例外。”在他的钻研下,《侯宝林谈相声》、《侯宝林自选相声集》、《怎样表演相声》、《相声艺术论集》、《相声溯源》和《曲艺概论》等一部部著述问世,其论著弥补了相声艺术理论的空白。
侯宝林原本是自幼只上过三个月学的半文盲,全靠自学成才,被北京大学、辽宁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而今又有那么多令人惊叹的论著,十分难能可贵。正是侯宝林多方面的杰出贡献,才使得相声艺术理直气壮地进入了中国艺术之宫,实现了侯宝林要使相声名列文艺经传和登上大雅之堂的宿愿;也正是由于侯宝林的代表作品和示范表演及广泛影响,才使得相声艺术的欣赏范围远远超出北方地区,风行于祖国大地,不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男女老少,大家都喜欢侯宝林的相声。侯宝林说:“相声艺术做到高雅很难,做到雅俗共赏更难!”他相声中的人物、情节,甚至那些精采的语言,已经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言谈笑语之中。侯宝林是当今中国民间喜剧之一——相声艺术的一代宗师。
大凡文化悠久的民族,在民间传说中都不乏有本民族的机智与幽默的化身。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为他们编织了许多智趣故事,他们中的每个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在本地传说中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今中国社会,侯宝林便不由自主地递补了当代这种人物的空缺。有关侯宝林的智趣传说,要搜集起来也不为少,如传说侯宝林问华罗庚:“在什么情况下二加三等于四?”这可难住了那位数学家,最后还是侯宝林做了回答:“是在数学家吃醉了酒的时候。”又传说:“文革”中造反派逼侯宝林交代最大罪行,侯宝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我挑起的。”“邢台地震也是我制造的。”……像这样的传说不胜枚举。传说中的侯宝林,已经同侯宝林本人的经历相去甚远,但又使人混为一谈。原因很简单:正是由于侯宝林及其相声深入人心,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民间才不约而同地相中了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老百姓如此厚爱的传说中的侯宝林,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思想和性格的延伸,魅力和影响的放大,二者具有共同的机智与幽默。一个人民艺术家,受到群众的如此信赖,其生命力的时限远远超出了艺术家本人的有限年华,这在相声艺术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
侯宝林先生虽然已经故去了,但他所创造的“东方喜神”的形象,将在人们心目中长驻。
(附图片)
侯宝林漫画方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