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许镜清:从《西游记》到《女人不是月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0
第8版(副刊)
专栏:

  许镜清:从《西游记》到《女人不是月亮》
王渔
1985年,当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在为《西游记》作曲发愁时,有人荐举作曲家许镜清,在这之前已有9位作曲家分别写过,都不够理想。没想到这第10位,一试还真成了!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许镜清作曲、阎肃作词的《敢问路在何方》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最喜爱的电视歌曲之一。
如今,许镜清的名字,随着一些电视剧的走红,已愈来愈引起广大观众瞩目了。
《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的作曲是许镜清;电视连续剧《金石滩》中备受称赞的插曲《火辣辣的娘们》和《世上终有真情在》作曲也是许镜清;被京人誉之为“越品越有正味的二锅头”的《半边楼》的作曲还是许镜清;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女人不是月亮》中主题头、尾二曲,依然出自许镜清的手笔……
许镜清是黑龙江人。他从小就喜欢上音乐:碰上谁家娶媳妇他就仰脸听那火爆爆的喜庆音乐;碰上有人拉二胡,他就竖起耳朵一动不动地听个半天;常常冻也不管地站在电线杆下听农村广播喇叭里放出的幽默泼辣的二人转音乐;没钱买戏票,就从戏棚子的缝隙中看“眼儿”戏,就是在这种“音乐环境”中,许镜清打下了“民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深深烙印。19岁时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影从事专业作曲。
有人问许镜清《西游记》的音乐是怎么想出来的?许镜清的回答虽然只有八个字,却道出了他的艺术追求:“冥思苦想与不拘一格”。
所谓“冥思苦想”,实际上是对自己所有生活与艺术储存的充分调动。有储存才可调动、无存货则只能是无病呻吟。许镜清的追求是民族的韵味,通俗的风格,让广大群众都喜欢的曲调。他认为,有丰厚的民间音乐乃至民族音乐的积累固属得天独厚,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以紧随时代的步履去追赶时代的新潮,用以延续自己的储备,方能造出适合时代的新声。许镜清虽已年届五十,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并有了可观的收获。《西游记》的主题歌在国内三次获奖,1988年获法国华人影视歌曲雄狮奖,这使他更加坚定地认定属于民族的,方是属于世界的。
许镜清一向认为,一首好歌,必须先有好的歌词,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歌词的优劣对于歌曲创作的成败有时是带有决定性的。他与阎肃的合作,说明了这一点,近来他与张藜的合作也说明了这一点。作曲的功夫有一半得用在选词、定词上。他寻找着自己的有力合作伙伴。不久,还要播出许镜清与张藜合作的另一部18集电视连续剧《荒路》,那时,中国观众还将领略一次许镜清音乐的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