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跨入新阶段——山东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1
第1版(要闻)
专栏:

  跨入新阶段
——山东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纪实
王明刚王培泉王丰
编者按 把农民和农产品引向市场,是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转换职能,一方面从过去计划管理、统购统销的旧体制中走出来,尊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帮助农民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这就叫放调结合。不放,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光放不调,难以消除盲目性,农民的积极性也不能持久。要按照市场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政府部门的作用不是小了,而是更重要了,需要办的事更多了。山东省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山东省干部群众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战略思想指导下,迈出了新的步伐,农业和农村经济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成果:大灾之年减产增收
1992年,是山东农业发展实现重大转折的第一年,可惜天不作美,似乎“出师不利”。首先是旱灾,紧接着是虫害。8月底9月初,风暴潮又袭击沿海七市地。据初步统计,1992年,全省粮食总产3590万吨,比上年减7%;棉花总产55万吨,比上年减59%;油料总产150万吨,减35%;全省由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75亿元,人均损失200余元!
但另一番景象却引人注目,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农民人心安定,丰衣足食,市场繁荣,社会供给充足。粮、油、菜、果、肉、蛋、鱼等农产品市场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没有波动。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省果品总产320万吨,增长14%;蔬菜总产1800万吨,增长17%;肉类总产270万吨,增长4%;水产品总产236万吨,增长19.1%;农业总产值800亿元,略增;特别是乡镇企业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总产值达到21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以上,其中工业产值1750亿元,增长51%,成了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算总帐,农村社会总产值2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比上年增长5%。
重灾之年,山东居然减产增收。其中原因何在呢?答案简单而又深刻。
特点:放调结合量效并进
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遇到不少新情况、新矛盾。山东省各级领导对此作了深入的剖析,感到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如何把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保障比较效益低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统一起来;一是如何把帮助农民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力与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山东省决策和实践的鲜明特点是:既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农业办成高效益的大产业,又坚持综合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放手让农民在市场风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又坚持发挥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引导。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放调结合、量效并进。
这一特点是在实践探索中甚至痛苦的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山东最南端有个苍山县,1987年底,曾因“苍山蒜薹事件”而震动全国。苍山县的领导者和菜农们开始意识到,政府不是市场,不能包揽一切。解决“卖菜难”,根本出路是放手让农民走向市场。于是,菜农们冲出土地的小圈子,下江南,进上海,一万台车辆跑运销,五万农民搞流通。去年,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由上年的23万亩增加到50万亩,亩均产值比1991年新增260元,达到750多元。全县仅蔬菜一项收入达7.5亿元,农民人均500元,被誉为山东“南菜园”,大有赶超“北菜园”寿光县之势。。
随着蔬菜产销规模的扩大,人们的认识进一步升华。他们发现,苍山蔬菜能够走向市场,实际上,每一步都是由政府引导、培育市场带来的。短短几年,县政府筹措资金1200多万元,新建了24处以农副产品交易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并与全国十几个省市600多家经营单位或农贸市场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购销关系。在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组织建立了“苍山蔬菜一条街”。外贸部门还帮助打开了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蔬菜市场,引种栽培“特菜”1.7万亩,苍山菜走出了国门,“远嫁”异国他乡。从这里人们又悟出一个道理:把农业和农产品推向市场,给农民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决不意味着政府部门放弃宏观调控,撒手不管。而应在政策扶持、市场预测、信息传递、科技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系列化配套服务。据调查,目前山东省80%以上的县乡,建立健全了以村为基础、乡镇为纽带,县级为依托的社区性和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1992年,全省新增投资15亿元,新建各类批发市场300多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70处,农贸市场7300多处,年成交额270亿元,比上年增加26亿元。
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使目前效益偏低的粮棉油生产受到剧烈冲击,高产与高效的矛盾日渐突出起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为,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都必须立足国情、省情,在目前工农产品剪刀差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决不能放松和忽视粮食生产。于是鲜明地提出了“稳一块、活一块”的方针,坚持下达粮棉油生产面积和产量的指导性计划,在确保粮食“三保一贮备”(保口粮、保国家用粮、保社会用粮、必要的贮备)和棉花、油料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增产与增效相统一。1992年除秋粮因灾减产较大外,夏粮面积、产量仍做到了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瓜菜面积增加110万亩,主要是靠提高复种指数得以实现,全省间作套种5427万亩,居全国首位。
做法:坚持“四个两加一”
坚持“四个两加1”,即两个结构、两个市场、两个基础、两个转化、一个撑杆(科技)。
——调整农村产业、产品两个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目前,山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三大趋势:在种植业内部,提高复种指数,适当扩大经济作物比重,逐步向精细立体化发展。全省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了161%,高值田(亩产1000公斤粮、100公斤皮棉、500公斤花生,产值1000元以上)面积达1653万亩,比上年增483万亩,不少市地还出现了一批“万元田”。在大农业中,坚持农、林、牧、副、渔协调并进,林、牧、副、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8.6%上升到48.1%;在整个农村经济中,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3.4%上升到70%以上。与此同时,一大批优质名牌农产品脱颖而出。
——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在国内市场上,山东许多地方正在由传统集市贸易市场向专业批发市场扩展,由产品市场向生产要素市场扩展,由现货贸易向期货贸易扩展。全省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出口基地410多个,去年农产品出口收购值比上年增长15%。
——强化两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近几年来,山东各地抓住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资金、劳务投入,加强农业生产和商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投资、经营环境。去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在原有基数上增拨5000万元,总额达4亿元以上。同时,采取多方筹资的办法,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强化信息、仓储、运输、通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生物转化和加工转化,实现农业增值增效。全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突破口,通过畜牧“过腹转化”,实现增值增效。去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肉、蛋、奶等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4万个,比1991年增加8.5万个,加工值增加10亿元。
——抓住科技这个撑杆,促进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高科技含量换取农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在种植业上,重点推广了间作套种等十大技术,畜牧业重点推广了青贮氨化等六大技术,水产业重点推广了海淡水高产精养等八项技术,乡镇企业狠抓了1500多项技改项目和新技术开发。全省还较早地推行了农科教统筹的科技运行新机制,逐步健全了县乡村户四个层次的推广网络。目前,全省农业增产增收部分中科技因素已占到40%以上。
启示:处理好“四个大与小”
山东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新体制,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应着力解决好“四个大与小”的矛盾。
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之后,如何把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连结起来,是一个重大课题。对此,山东已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主要的有:第一,建立健全专业性与社区性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衔接,内外相连,上下贯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二,大力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外联市场,下联基地,基地带农户,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第三,依靠发展“一户一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拳头产品,直接与市场接轨,逐步形成规模,提高档次,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农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
二是“小队伍与大流通”。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浩浩荡荡的流通大军,而目前的问题是,流通队伍面窄量少,商品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实行大流通战略,突破人为地划定这个为主、那个为主的旧框框,形成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外资五个轮子一起转的流通新格局,实行谁能牵起头来就支持谁的政策,尤其要支持农民进入流通、参与流通。现在在山东,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已经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力。
三是“小企业与大经营”。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必须突破单一经营、产销脱节、城乡分割的经营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发育经营主体,在基本经营单位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规模。大力推行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实行的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同时,合理布局,发挥优势,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大生产。
四是小机构与大服务。其核心问题是按照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状况,强化综合管理,机构少而精;改变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主观随意性大的旧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法律约束、行政协调的新的管理方式;改变低层次、狭窄的服务观念,逐步形成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大的服务管理系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