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市场大拚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3
第2版(经济)
专栏:周末特稿

  市场大拚夺
刘鲜日夏孝林
彩电的国产化,并未花费我们太长的时间。市场的几番较量之后,“国机”终于从洋人手中赢回了大陆庞大的市场。今天,“录像机国产化”的旗帜又被高高举起。人们倾注满腔的热情,关注着电子工业的第二次——
    庞大国内市场不能拱手让人
80年代中期,变幻着的消费需求陡然间出人意料地盯住了家用录像机。作为与彩电配套的高档消费品,录像机以其独特的声像魅力诱发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此时,作为国内幼稚民族工业,全国录、放像机的年产量不过几万台,而作为国务院及有关部委规定限制进口的24种产品之一,合法进口量每年只能达到10—20万台。一方面是20万台左右的市场供应量,一方面却是100万台以上的需求市场。于是,超额利润的巨大诱惑给非法经营带来了可乘之机。一时间,“走私”狂潮骤起,致使国内市场90%以上由“走私水货”及非法进口所左右。据权威部门统计,1988年至1992年间,我国市场销售录像机多达562.5万台,国内厂家只完成生产56.9万台。
事实上,我国的录像机研制工作起步并不太晚,自1956年美国安派克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录像机之后,只相差13年时间,我国自行研制的录像机也在上海录音器材厂诞生了。但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录像机在世界范围内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我国的录像机工业却由于多种原因,始终在低水平、小规模生产上徘徊。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家庭收入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录像机的需求正在呈现急剧增长趋势。据专家预测,“八五”期间,国内的消费市场将在1200万台左右,到本世纪末,录像机的购买量可能在3000万台以上。
这样潜在着的庞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哪能眼巴巴拱手让人?
    组建“市场联军”铸就“新潮一族”
几年的时间里,500万台录像机非法闯入,使我国十几亿美元流失。与此同时,逃避的税收累计也高达百亿元人民币。
1990年12月20日,国务院“打击录像机走私协调小组”成立,并形成了《关于加强录像机市场管理的规定》和《关于加速发展录像机工业的通知》两个文件。《通知》指出,对11家定点生产企业实行减免进口税,将录像机国产化列入“八五”期间国家科技开发和技改专项,尽快形成具有综合配套能力的录像机工业。
1992年1月26日,全国录像机“引进消化吸收一条龙”专项确立,朱镕基副总理责成机电部副部长曾培炎抓此专项。4月20日,录像机关键件大生产技术引进项目国际招标谈判开幕。几经波澜之后的7月16日,日本松下公司最终以1.27亿美元的价格在双方合同书上签字,我国录像机专项工程正式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1992年8月1日,由国内原有的11家录像机定点生产厂参股组建的“市场联军”——“中国华录电子集团录像机关键件股份公司”在大连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10亿元人民币,全套引进日本松下的生产制造设备和开发手段。计划在1994年前形成年产150万套录像机机芯的生产能力。工程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61.95亿元,并新增总体经济效益11亿元。
技术引进问题的统筹解决,令国内企业鼓舞。1992年,我国便迅速推出录像机54万余台,占领了国内1/4的市场。其中锦江电机厂、大连华录公司本部及厦新电子公司等去年的产量分别达到13万台左右。
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坎坷曲折、小打小闹之后,我国录像机工业终于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并出现了可喜的突破。有关专家认为,1993年,可能成为录像机工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据称国内产量将达百万台以上。
    再写“彩电”辉煌国人拭目以待
一台国产录像机,比进口机便宜500多元,合不合算?当1994年我们的生产规模达到150万台的时候,这种选择便成为现实。“国产不如组装、组装不如原装”,老百姓的这种思维定式是否会改变,恐怕得取决于国产机自己的性能和价格。
谈到录像机质量,机电部一位负责人信心十足:“我们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生产制造设备和开发手段,加上我们引进后认真进行消化吸收,完全有希望与洋货抗衡,但这还需要一段艰苦的过程。”录像机在我国尚属幼稚工业,即使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恢复之后,录像机生产也将受到保护。因而关税税率及进口许可证、进口限额等保护性措施有可能维持两至三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抓紧发展,这是有利的一面。但要完全堵住非正常渠道进口和走私,首要的问题是要消除由于录像机国内外市场价格差偏大而带来的超额利润。有关人士认为,如果把关键件及散件的进口税率进一步下调,使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价格上取得了绝对优势,“走私”现象便可能不禁自少。
当然,去年以来,由于打私的严厉,加上汇率的变化,“走私”机超额利润已开始丧失优势。据海关方面的人士透露,“走私”现象在自然减少。
电子工业几十年发展,给了我们有力的启示,当初,我们是一个彩电的简单组装国,而现在,我们却一跃成为年产两千万台彩电的生产强国。那么,录像机市场的“大拚夺”是否也会如此成功?国产录像机的开发者、生产者以及众多的消费者都拭目以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