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迦太基启示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3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迦太基启示录
章云
出突尼斯城,沿地中海向东北行车一刻钟,就到了闻名遐迩的迦太基古城遗址(见题图)。由高速公路从突尼斯城来到这里,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了一次从现代回到几千年前古代的逆水行舟的旅行。一边是现代化的都市,一边是残垣断壁的古城废墟。突尼斯的风光和景物常常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而反差之强烈,对比之深刻,莫过于这一段仅有18公里长的路程了。
登上比尔撒山岗,整个迦太基遗址就呈现在眼前。那布匿人的港口、萨朗波的祭台、古罗马的剧场、安东尼的浴室、马尔加的方碑、圣路易的教堂……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这片仅有几公里的土地上。举目远眺,地中海仍然是那样的蔚蓝,双角山仍然是那样的巍峨,橄榄林仍然是那般的嫩绿,茉莉花仍然是那般的芬芳,突尼斯城仍然是那般的冰雕玉琢、晶莹剔透。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有道是“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
世界上很少有几个国家像突尼斯那样,历史上经历了如此众多的入侵和变迁;民族中融合了如此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从公元前814年来自小亚细亚的埃丽莎公主在这片柏柏尔人的土地上建迦太基起,直到公元后1963年法国最后一批殖民军撤离比塞大港为止,在差不多3000年中,突尼斯先后历经了腓尼基、罗马、汪达尔、拜占庭、阿拉伯、西班牙、奥斯曼和法国人的入侵和征服。迦太基作为突尼斯的象征,留下了每一个入侵者的印记,融进了每一个征服者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尼斯是欧亚非三大洲文明和文化的大熔炉,迦太基则是这个大熔炉里的主焦点。
迦太基遗址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历史的启示,它以近3000年的兴衰荣辱向世界揭示:任何谋求霸权、侵略他人的国家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的。希腊作为地中海上的强国,曾称霸于一时,但后起的迦太基帝国为保护其新兴的海上贸易,与之争霸,结果希腊被击败,迦太基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他的强盛与崛起的罗马帝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罗马元老院决心摧毁迦太基。3次布匿战争先后持续了100多年,雄才大略如汉尼拔者,虽曾跨海北征,越阿尔卑斯山,渡易北河,甚至兵临罗马城下,但最终挡不住强大的罗马军团的反攻。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终被“荡为焦土,化为浮埃”;罗马在北非称霸了6个世纪,最后也因丧失民心和威望,被北方汪达尔人乘虚而入,取而代之;汪达尔王国背天逆理,实行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只存在了100年就被拜占庭所驱逐;拜占庭雄心勃勃,一味扩张,但终因疆域过大,力不从心,统治了165年后,逐渐被新生的阿拉伯帝国所征服。这些入侵者和征服者,开始时都是那样的踌躇满志,不可一世,欲霸天下而后快。然历史无情,人心如秤,除了这些断壁残垣之外,他们一无所留,“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被称为屠城“刽子手”的古罗马统帅西比翁,在面对熊熊燃烧着的迦太基时,曾经黯然神伤而脱口念出几句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
“总有一天,
圣城伊利翁将要灭亡,
善于使枪弄刀的普里阿摩斯、
以及普里阿摩斯的人民将要受难。”
当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问他这几句诗的意思时,他回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害怕有一天有人对我的祖国也会重复这几句诗。”他道出了一个入侵者即使胜利了也惶惶不可终日的复杂心理。可见,侵略别国、独霸天下的人,即便一时得势,也逃脱不了良心和历史的谴责。(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