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他们为什么大发烧?“发烧友”面面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3
第8版(周末)
专栏:

  他们为什么大发烧?
“发烧友”面面观
丁宁文卢北峰摄
△各有所爱,但需适度
△年龄一过,自然冷却
△何时对大陆明星发烧?
“发烧友”这个词,本意是指那些热衷于音响技术的爱好者,但久而久之则变成了对流行音乐狂热的歌迷的代名词。“发烧友”们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中,上些岁数的人中虽则也不乏歌迷,但很少有人对流行乐的喜好能达到“发烧”这个地步。而在年轻人中则更要数大、中学生“烧”得最烫。
    从零度到40度
有件让不少歌迷捶胸顿足的事也许已被人们遗忘了。1985年世界巨星威猛乐队访华演出,在淳朴得既不知威猛更不谙摇滚的北京观众面前,两个纵横天下的小伙子经受了出道以来最难受的表演——整个场中毫无激动,以馈赠方式带来的唱片竟无人问津。
然而8年之后,歌迷们已脱胎换骨。在体育场馆举行的各种演唱会上,他们欢呼声一次比一次猛,一次比一次齐,打火机的亮点也一次比一次多。他们吹哨、跺脚、掷物,在各路歌手下榻的宾馆或排练场围追堵截,签名合影,在歌星们新专辑的首发式上疯狂争购,全然是一群正牌的“发烧友”了。表现虽则相同,其实“发烧友”也分类,有一种是崇拜脸蛋儿的,多是少男少女。那些被漂亮服饰、绚烂的MTV包装起来的俊男靓女们不管其唱功多差资历多浅,总是“小崇拜”们心目中的英雄。远在费翔时代,就有一个女孩子花掉所有积蓄为费翔制成一件红色皮茄克并梦想有一天能亲手为自己的偶像穿上的故事发生。
    烧得难以自制
如果说赵传在演唱会上引起的全体观众起立是因为他那煽情的歌声,那么刘德华两次在京登台所引发的全场起立则仅仅是因为几乎全场的女孩全跑到前排争着向自己的偶像挥手尖叫,使后面的大批男观众无法正常看演出的缘故。新星黎明更是深得女孩子们的宠爱。且不说那些“我爱你”一类的标语、心形大气球,单就演出时人们为了争着跟黎明握手而挤塌首都体育馆看台栏杆使几名女中学生受伤的事来说,便是绝对空前的。而且这种崇拜逐渐到了神话的地步,“小崇拜”们曾半夜3点在宾馆楼下呼唤黎明而吵醒全饭店的客人,更有趣的是某中学一堂课上,老师随口说了句“黎明不怎么样”,当时全班竟有3个女生同时哭了出来。
相比之下,崇拜实力派的歌迷们的崇拜更多地来自音乐本身。但这些铁杆歌迷也虔诚到可以在冰天雪地里坐一整天等齐秦,又在演出后步行去给齐秦送那条具有传奇色彩的白围巾;可以在庾澄庆、赵传的摇滚感召力下不顾一切跳进场去签个名或狂舞一通后心安理得地被保卫人员带走;“唐朝”专辑首发式上有人哭,因为期待了这么多年终于听到了我们自己的重金属摇滚;“南天群星”演唱会上有人哭,是因为那音乐如潮水样的巨大冲击使人失去了自制力。
    花钱又费力
要做一个“发烧友”,体力上不仅要经受考验,财力上更要破费。演唱会的最低票价,已从当年的5元涨至20元、30元,最高票价更已高至250元。一卷卡带也要8元钱。这对于没什么收入的学生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不少中学生将每日的零用钱全部花在这方面,演唱会的门票钱也是绞尽脑汁向家里要来的。更有一批“发烧友”中的精品族,他们或是追求完美的音质,或是只认原版带,更有甚者只听欧美原版带,其花销更是惊人。那些高质量的音响、卡带,还有价格昂贵的原版带,哪一样是省油的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花钱多倒也罢了,在不断地追星、欣赏购买音乐制品、收集资讯中,吞没了“发烧友”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到了“玩物丧志”的程度。
也许“发烧友”们本身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了,于是他们在这两年逐渐将目光投向我们大陆自己的乐坛,并产生了一批专听大陆摇滚的“摇滚青年”。在此种刺激下,大陆乐坛也渐始苏醒,先有崔健,后有黑豹、唐朝、呼吸、艾敬……都是有实力在为商品化浓烈的港台音乐包围着的大陆音乐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的歌手。相信不久的将来,没准儿“发烧友”们能真正注目我们大陆的明星。(附图片)
在“林忆莲演唱会”上,歌迷身穿文化衫,击节呼喊。
在“黎明演唱会”上,他们兴奋得哭了。
在“好来西叱咤乐坛北京群英会”上,乐迷高举心形彩球狂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