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艾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4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艾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聂广沛
1988年4月21日北京召开纪念艾黎的大会后,艾老的一部分骨灰遵其遗嘱撒在了他的第二故乡甘肃省山丹县的四坝滩上,另一部分由我捧着葬在了山丹的艾黎与何克陵园。这位60多年前踏上中国土地的新西兰人,就这样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在此之后,我于1990年和1992年两次回到山丹,带着大家对艾老的怀念,我站在他的墓前,脑海里泛起了许许多多发生在昨天的往事……
艾老在世时最不愿意的事情是上医院,有时因病不得不住院的话,也是待病情稍有好转就急着出院。他从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他总是忍着病痛的折磨顽强地工作。他早年就因西北强烈的日照而得了皮肤癌,就连著名的皮肤病专家马海德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随时把溃烂的地方挖掉。多年来艾老遍身奇痒难忍,他只是用清凉油之类的药擦擦了事。他身上不仅有世界大战时留下的弹片,还有几次大手术留下的伤疤,也有驻留在体内的心房纤颤、动脉瘤、脑血栓、白内障等多种疾病。1982年之后的几次大病使他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可他总是风趣地说:“我这个破破烂烂的老头儿还可以!”然而,他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他不愿让别人为他操心,却以抱病之身更努力地工作。
1982年艾老去四川访问时犯病,陪同他的对外友协的同志,经请示中央后决定让他提前返京。但他却执意不从,硬是拖着病体把原来安排的事情干完回到北京。1984年初在海南岛度假时,他不顾已是86岁高龄并且多病的身体,亲自为溺水的同志做人工呼吸。就在这次之后,他因脑血栓突发,被专门派到海南的飞机送回北京。由于当时友协院内的住所正在整修,艾老回京后暂住宾馆。从此之后,为了照顾艾老,我征求艾老同意并经对外友协允许,白天去单位上班,下班后就去艾老的住处。艾老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人单独居住,我是从小跟他长大的,现在又能来陪着他,给他些帮助,我们都很高兴,其他人也很放心。
艾老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每天的工作总是安排得满满的,生活也特别有规律。艾老每天六点半起床,洗澡更衣之后听广播,并催促我吃早饭。他每天都要亲自把我送出友协的大门,看我骑上自行车并回过头来与他挥手告别后,才转过身慢慢地走回房间。我很担心他一人回去时会不慎跌倒,则劝他不要送我。可是直到他1987年不得不坐上轮椅之前,谁也没有能改变他的这种作法,只是后来由友协增派的老王同志搀扶着他,一同完成这“雷打不动”的送行。整个上午他都伏案工作,宽大的写字台上堆满了他要处理的信件和书稿。有时他也席地而坐,翻阅从书架上取下的资料和照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喜欢此时有人来打搅他。午休之后他要去公园散步或是去书店、商店买点东西。下午4点的午后茶是必不可少的,喝上一杯红茶,吃两片面包,以消除他的疲劳。晚饭之前的这段时间大部分用来会见来访的客人。我下班并吃过晚饭就骑车回到艾老的住所,他总是把他的晚饭分出一份留给我吃。虽然我告诉他我已吃过了,他还是要我把他留给我的东西吃下去。晚饭后我们坐下来看电视,新闻联播之后的节目我们看的不多,而无论播放什么广告时艾老总是挥着手说:“又是牙膏!”9点之后洗漱并上床,艾老总要躺在床上看一阵书后才关灯睡觉。
艾老的饮食既简单又单调,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星期一和星期四晚上和他的几位老朋友聚会时,才请厨师多做上几个菜。他基本上没有积蓄,每月的工资扣除生活费之后就所剩无几了,剩下的钱全装在随身带着的钱包里,这些钱不是为山丹培黎图书馆买书,就是资助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的建设。他既不吸烟也不喝酒,总是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从未向组织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提过生活上的任何要求,他的电视机是朋友送给他的一台电子管的老式彩电,坏了也没地方修理,后来友协才借给他一台公家的彩电。他用的冰箱也是早年日本友人送给他的不足百升的小冰箱,外边还得附加一个嗡嗡叫的变压器。他的衣服是自己花钱由服务员送到外面去洗。尽管不时有些让他伤脑筋的事情发生,可他还总是说周围的工作人员干得不错,帮了他不少的忙。
艾老的衣着也很不讲究,没有几套像样的衣服。夏天总是穿白衬衫和蓝短裤,冬天总是爱穿那件马海德夫人苏菲给他织的红毛衣。一双在家穿的黄颜色的软底鞋,也是缝了又缝的一直穿着。
艾老从来教育我们要自力更生,不能依靠任何人,他曾不止一次地引用“男儿当自强”的诗句让我们做为座右铭。他从不利用自己的影响为他熟悉的人做任何走后门的事,我们一直牢记他的教导并要求自己,这使老人家也感到十分欣慰。他鄙视某些人不良的出国动机,个别原来与他关系亲近的人希望由他出面,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新西兰去,甚至当着其他外宾跟他吵闹。他被气得几乎跳了起来,他指着他们厉声地喊道:“我不能答应你们,中国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可是你们不愿意干。你们想通过我到外国去干什么?不就是想出去贪图享受吗?你们给我出去,我不愿意再看到你们!”艾老就是这样严厉地训斥了这些人,后来他们再也没敢到艾老这里来提这件事情。
艾老一生未曾结婚。为了事业,他牺牲了个人小家庭的幸福,把自己博大的爱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虽然艾老没有亲生孩子,但他除了在不同时期收养的许多孩子之外,他心中拥有的是几乎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孩子。他将在香港杂志和报刊上刊稿所得的稿酬,用于每年印一本刊有他自己拍摄的儿童照片的精美画册,作为新年礼物送到世界各地,以表达他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
艾老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将会激励着我们一代新人不断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