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闽侯县两个工作组强迫推广合式秧田 使群众的生产和人民政府的威信都受了损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6-21
第2版()
专栏:

闽侯县两个工作组强迫推广合式秧田
使群众的生产和人民政府的威信都受了损失
福建闽侯三区、十区派到东岐乡、高洲乡领导春耕生产的工作组,硬搬外区方法,强迫农民种“合式秧田”,盲目号召“密植越密越好”,使群众的生产蒙受了损失。
春耕开始时,这个区的工作组到东岐乡领导生产。工作组为了改进农业技术,号召农民今年种植四尺宽、中间留一尺、两边做小田塍的“合式秧田”,采用株距九寸的“小株密植”方法。该地靠近闽江口,海风比较厉害,当地农民怕做小畦秧苗容易受海风侵袭,又怕小田塍不好排水灌水,一遇连日下雨就会霉烂,因此都不愿意做“合式秧田”。工作组对群众的思想顾虑没有深入了解,没有想办法解除。他们为了急于完成任务,就在农民代表会和互助组长会上简单地介绍了外地做合式秧田的情况,又制了一把四尺长的竹尺挂在桥头路口,旁边贴一张布告,要农民一律按这个尺度做合式秧田。然后,工作组就到田里监督农民照样做。有一个农民,因为他播种最早,没有按四尺宽标准做秧田,也没做小田塍,乡政府认为这是一个“教育群众的典型”事例,就把这个农民叫到乡政府里,要他保证别人都做好合式秧田,否则要他负责;并且强迫他接受后才具保释放。在工作组的威胁和监视下,多数群众不敢再提意见;就勉强做了合式秧田。秧田播种后几天,恰巧赶上寒潮侵袭,气候骤冷,同时阴雨连绵;再加群众虽然种植了合式秧田,但是仍采取旧式的管理秧田方法,没有经常排水灌水。这样一来,加做了小田塍的秧田里的水被圈死了,普遍发生了烂秧现象。这情况发生后,工作组干部没有采取有效办法领导群众抢救,仅消极地号召群众用插小株的办法克服秧苗不足的困难。群众蒙受损失以后,非常不满,埋怨工作组不了解当地情况,硬搬外地的办法。此后,区乡干部放松对这个工作的领导,群众自发地补下了一千多斤种籽,又奔往外地买了一些稻秧。就是这样,全乡还有六亩多双季稻本田因缺秧而荒芜一季。为了这件事,群众对干部再也不肯信任了。工作组的同志走过桥头路口时,群众冷言冷语地讽刺说:“合式秧田做得好,家家户户没秧插。”发生了这次事件以后,工作组仍然没有很好地接受教训。在领导群众插秧时,他们又不顾群众对于密植晚秧会被早稻倒伏压死的顾虑,又制了一把五尺四寸长的竹尺挂在桥头路口,旁边还贴一张叫农民按这个尺子插六株(当地原来习惯是六尺宽插六株)的条子。群众对区工作组干部的话已不相信,再加怕受损失,不敢冒险试验,因此不接受密植。有些农民说:咱们每人只有五分八土地(当地土地改革平均数),密植坏了怎么办?
闽侯县第十区高洲乡工作组为了完成推广合式秧田和密植的“任务”,发动群众挑战应战,提出“稀播越稀越好,密植越密越好”的口号,结果有的一亩秧田只播五十斤种子,有的间作田密植的株行距只有四五寸。乡干部和群众都想不通,提心吊胆。当工作组长要走时,乡干部和群众拉着他不肯放,说:“你走不得,等我们收割以后再走吧!”
这样做不但使群众受了损失,也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受了损失。
福建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干部犯了类似的错误,他们都应当很好地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切实改正这种主观主义、强迫命令的做法。
(林鸿忠、赵承华、糜大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