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多创作重童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提高儿童读物质量笔谈

  多创作重童趣
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周心慧
据《中国出版年鉴》统计,1990年我国出版的少儿读物达3200余种。近两年出版多少?仅据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入藏品种估算,每年应不低于七八千种,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近年来少儿读物的出版,从整体上看,主流应该说是好的,也不乏内容、形式均属上乘的佳作。第一,图书内容更丰富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东西多了,国外优秀少儿读物介绍进来的也多了,孩子们有更大的选择余地。第二,在装帧设计上下了功夫,求新、求变、求奇,一改过去简陋、单调的老面孔,更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第三,出现了不少几十万言甚至上百万言的鸿篇巨制,以大型丛书、多卷书、少儿工具书为主,填补了我国少儿读物的若干空白,更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但是,少儿读物的出版也存在着片面追求市场效应,与少年儿童阅读需要脱节,不问社会效益的倾向,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上七拼八凑,转抄成书,导致汇编类作品数量过大,而下大力气组织选题的创作性作品相对较少,独具慧眼,刻意求新的作品更少,“新书老面孔”的现象较为突出。有几种神话集子,篇目、内容重复者竟占一半以上。即使从市场角度讲,对读者也是很不“经济”的。
2.重复出版现象十分严重。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藏中,以“365”命名的图书,已达80余种;各种神话、民间故事、童话集子更难以胜数。因此,减少重复出版,刻意求新,已成为少儿出版界的当务之急。
3.适合小学低年级和学龄前儿童的读物多,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读物少。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曾对200名读者进行调查,有42%的初中生认为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不多。
4.有些书粗制滥造,错误百出,令人望而生厌,读来误人子弟。
5.形式上贪大求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少儿书已经出现了越出越厚越出越豪华的趋向。以连环画为例,64开简装本已基本绝迹,大套书层出不穷。须知儿童们的消费也是分层次的,如果相当一部分孩子买不起书,就谈不上“阅读需要”了。
6.写作上信笔由之,不问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特点,甚至“成人化”,也是相当一部分少儿出版物的通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