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佛山——小城风清路净——卫生记者“逛新城”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佛山——小城风清路净
——卫生记者“逛新城”之一
本报记者艾笑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它的辉煌成就为全球所瞩目。经过40年的实践,这项唯一得到全民拥戴的“运动”,已由“为群众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整洁、优美、舒适的环境”,“质变”成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全社会的环境质量和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这一“质”的飞跃,在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全国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得到了很清楚的展现。1992年岁尾,在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导引下,记者逛了几座“新”城,本报将作连续报道。
                 ——编者
在全国149个地级市中,佛山是最小的一个。但它却很古老:肇始于晋,得名于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史书载,这座古代四大名镇之一的城区人口,清朝乾隆年间曾达30多万。由于战乱,连年经济衰退,到新中国成立时,城区居民只剩了8万多人。全城1000多条九曲十三弯的街巷,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残墙破壁,满目疮痍。
现在,这1000多条街巷仍在,面貌却今非昔比:路面已全部铺上水泥或柏油(卫生术语叫路面100%硬底化),除了花盆和花坛,城里再也看不见泥土;尽管城区面积仅有16平方公里,密布的下水道管网却有210多公里长。18万多个下水道进水口,全部装有防蚊、防臭、防鼠和存水装置。这种世界独一无二的佛山式管网化、密闭化、规范化装置,曾多次吸引香港等地政府官员前来学习考察。古老的民舍修葺一新,有的还“穿”上了瓷面砖、马赛克和时髦涂料等“洋装”,使这块“小家碧玉”,更显得活泼可爱。现有25万人口的城区,每天有30万辆自行车、6万辆摩托车穿梭往来,却很少看见这些车辆摆放在门前和路边。原因是许多住宅楼的底层,设计建造时就给每个住户安排了一间6平方米的车库。街上的公用停车场也比比皆是。
市中心行人最稠密的地方,有座状似悉尼大剧院的白色建筑物,走进去才知是公厕。记者估摸,按国内行情,这等标准的公厕,去一次至少二三角钱吧?回答则是“分文不收”。这种全国唯一不收费的高档公厕,城区里共有69座(其中有43座还是电脑控制),加上户厕6万多座、化粪池7000多座,全都达到了自动冲水、三级灭害化处理,实现了无蝇、无蛆、无臭。管理这套设施的佛山市环卫处,安排了一支63人的专业队伍,每年付出至少70万元的运营费,而全无经济收益反馈。亏不亏呀?回答是意味深长的:“此举虽不精明,却英明。”是的,毫不付出,却得到高档享受,谁还能不自律?因此而减少的清洗工作量难以计量。粪尿没有滞留时间,就被哗哗的清水冲向城外污水处理厂,用于施肥、种菜、养鱼。
提到水,又是佛山人的一乐。自来水普及率100%,仅市第一自来水厂的日供水量就达34万吨,人均1吨多,放开使用,难怪连街道和屋墙都冲洗得一尘不染呢。
在全国一般城市食品卫生合格率仅20%多的情况下,佛山市的食品卫生合格率却达94%。人均住房面积也多达14平方米。尽管家庭收入水平在全国属上乘,每月每户却仅花6元钱,就有人把环境卫生(包括绿化、美化)替你搞得赏心悦目。城区里从未有过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等发生,也没发生过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疫情。它还是全国无鼠害和消灭蚊、蝇、蟑螂及臭虫最早达标的城市。
佛山人民十分珍爱50年代就开始获得的全国城市卫生标兵荣誉,至今30多年红旗不倒,1992年末又顺利地戴上了“国家卫生城市”桂冠。这固然与民众的卫生意识有关,但人所不知的,佛山城区还有一支194人的居委会主任队伍,是创建卫生城市的社会中坚。佛山的居委会主任可不是人们戏称为“小脚侦缉队”的退休老太太。她们平均年龄不足35岁,均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每人都是从数百个报名者中几经竞争后被聘的。这些人有事业心,工作方法科学、严谨、灵活、公关能力强,她们能使政府的意图直达城市群体的神经末梢,是政府和群众之间坚实的纽带。副市长梅彼得深有感触:佛山几十年的传统是不搞大轰大嗡,政府只给精神和实质性支持,工作都由基层推开,当领导的不用操心。怎么提高的?“体育靠比赛,卫生靠检查”。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市每年的各级卫生检查至少有45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