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走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5
第5版(理论)
专栏:

  走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之路
汤金华
如何加快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从宁德地区的经验来看,要摆脱单一的“以粮为主”框框,因地制宜,走发展“大农业”之路。这几年,我区坚持抓农业综合开发,生产门路逐步拓宽,粮、林(竹)、果、茶、菌、牧、渔七大产业,累计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按照统计预测,以此七大产业为依托的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1991—1997年将达8.5%,将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54元的目标。不久前,国务院将我区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以市场为导向,组织资源综合开发。在改革实验中,我们着力把对外开放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走以市场为导向,以流通促生产和开发的“农业发展之路”。实践告诉我们,离开市场的资源开发,往往是一种盲目无效的开发,甚至导致资源破坏和人、财、物等的浪费。市场意识不强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实施依托资源开发奔小康目标中,我们十分注重瞄准市场抓生产,按照市场需要开发资源,组织生产。如我区提出在“八五”期间,果树面积要达到100万亩,就是在多方搜集信息和市场调查预测的前提下,发动群众种植人无我有、人少我多的名、稀、特品种,目前已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太子参等生产基地。
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资源综合开发中,必须树立强烈的流通意识。我们大力鼓励和扶持创办个体或股份制的流通实体,形成千军万马,千家万户跑流通的局面。目前,全区从事各种农副产品推销人员达20几万人,各种以推销农副产品为主的流通实体达2000多个。依靠这支队伍,把农副产品推销到海内外。流通的发展,不但促进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同时也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与此同时,创造条件,兴建大宗产品专业市场、集贸市场。通过市场进一步开拓流通的渠道,推动资源的开发,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提前实现小康打好基础。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商品经济不发达贫困地区的农民,往往满足于生产传统的产品,很少去追求种植效益高和新的经济作物。这种小农经济的观念,会延缓贫困地区奔小康的进程。为此,我们突出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教育,在资源综合开发过程中,切实抓住技术的引进、应用、推广、改造、攻关、发展这六个关键环节,提高科学应用水平,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迈进,不断提高现有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逐步从追求产量为主,转向追求效益为主。根据“新、优、特、稀”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确立了一批技术成熟、市场广阔、效益良好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进行倾斜扶持,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贫困地区还要意识到没有加工的产品是低效益的产品,因而要从囿于农副产品的初级出售的圈子里跳出来,树立资源的综合开发、深度加工增值的观念,更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农业综合开发与工业特别是深度加工业的配套衔接严重不协调的问题,与农业生产配套的深度加工生产能力很低,90%以上的农副产品是处在“卖原料”状态。如何使资源优势转移到产品优势的基础上,进而转化为商品优势,以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是贫困地区提前实现小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近年来,我们制订优惠政策,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即采取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农民合作)办、户(个体、私营)办企业以及股份制(包括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一齐上的方针,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把农产品转成工业加工品,再把工业品推向流通领域,转化为商品。同时,促进现有乡、村企业挖潜改造,外引内联,积极与县(市)或外地企业、经济实体挂钩,通过嫁接来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在短短的几年内,我区共建成投产项目270多项,开发新产品360项,创省优、部优产品143项。其中,有几种名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声誉。据统计,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已从1990年的482家发展到607家,农副产品精加工已从过去不到10%增长到30%,农民人均收入来自乡镇企业已达20.9%。显然,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作者为福建省宁德地区行署专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