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5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
曹勇进
半年多以来,我先后看过三个戏。一个是《王鼎尸荐林则徐》,一个是电视连续剧《杨虎城》,一个是《戈壁情》。剧中的三个主人公王鼎、杨虎城、杨拯陆恰好都是我们县的人,而且其中两个戏又是以秦腔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引起了我这个同乡人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戏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爱国,不怕粉身碎骨,是三个主人公的共同品质。王鼎为了支持和重新起用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同投降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终因得不到道光皇帝的支持,愤而自杀。杨虎城为了反对外敌入侵,同爱国将领张学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竟遭长期监禁,最后被残酷杀害。她的女儿杨拯陆,为了祖国的石油开发,自愿到戈壁滩上去,结果冻死在雪地里。这真真是“粉身碎骨全不顾,留得清白在人间”!这三个人虽然同是一个县的人,甚至是同一个家庭的人,但却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爱国主义者中的代表人物,是值得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联合一切爱国人士共同奋斗,是这三个人的又一特点。王鼎联合林则徐等爱国大臣,杨虎城联合张学良等爱国将领,杨拯陆联合有志建设祖国的同学,因而各自才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为国是大家的,不是某个人的,所以需要大家都来爱国,才会有成果。如若不然,单是搞个人英雄主义,于国于民,效果是不会大的。因此,我们向古往今来的爱国主义者学习,仅仅学习他们不怕粉身碎骨的爱国主义品质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他们联合一切爱国者共同奋斗的品质。
中华民族素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所以说是代代相传的。从这三个历史人物来看,足以证明这一点。王鼎的爱国之举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杨虎城的爱国之行发生在全国抗日战争前夕,杨拯陆的爱国之情发生在建国之后。从时间上讲,长达100多年,历经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不论他们爱国的具体内容如何不同,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存的,是代代相传的。还在孩提时期,我就听说过关于王鼎、杨虎城的爱国故事。上中学时,正好同王鼎的后代坐在一个桌子上读书,而这个中学又恰恰是杨虎城将军创办的,因而听王、杨二人的爱国故事就更多了。我虽未对杨虎城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进行过全面深入的考证,但仅从我个人的切身体会中推论:杨虎城青少年时曾在县城干活,对王鼎的遗宅、遗迹及其后代肯定接触不少,而王鼎有的后代也曾在杨虎城身边工作过,从中必然受到各种启发和影响。至于杨拯陆受她父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那就更加明显了。例如,她外祖母的教育,到戈壁滩之前先去父亲墓地宣誓等等,都是证明。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精神绝非娘胎里带来的,而需要后天培养才能形成和发展。今天,要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精神发扬光大,需要老一代对下一代更加自觉地培养、教育才行。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更应当如此。
要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除了进行正面教育之外,还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例如,有人对我们搞爱国主义教育说三道四,说什么“在这种招牌下完全可能”使封建主义“回潮”;在世界上还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情况下,有人居然主张取消爱国主义,而搞什么“超国家的政府”。笔者认为,对这些错误思想和主张不加批判和抵制,爱国主义教育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