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闲侃作家玩电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6
第8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闲侃作家玩电脑
元明
“陈建功那部分《皇城根儿》的最后一集,就是用电脑写的。”《皇》剧的另一位作者赵大年对笔者讲。这位年过花甲的满族作家,是个典型的关东大汉,但玩电脑却有滋有味,不到一年,在屏幕上打出了50多万字。老赵似乎并不满意自己的业绩,他说比起那些玩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的“大腕儿”,他只能算刚起步。在北京,如今已有相当一批老中青作家在用电脑写作了,且成绩卓著。也有的见别人玩出了名堂,羡慕不已,正准备加入“电脑群”。
“用电脑写作有几大好处:一是解放了手。写字多了,易得腱鞘炎;用电脑,速度快,打几千字也不觉累。二是便于修改,便于储存,怎么改,出来的样子也是干净的,免了抄稿之苦。三是不怕丢稿,你要几份都可以,连软盘也可以给。四是有趣,不枯燥,不寂寞。”赵大年这番话,说明已玩出了味道。
有人说电脑掌握难。可已70多岁的一位老作家只学了半个月就基本掌握了汉字输入,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打文章。一年中,他用电脑写出50万字一部长篇和十几篇短文。他现在一天用电脑写3000多字不费力气,而且连修改的工夫也在内。
当然,也有“玩不转”或嫌麻烦的。有的作家的电脑在家折腾了一年又卖了,有的不到两三月,又“物退原主”。他们的结论是那新鲜玩意儿不如手中的笔使起自如。
还有不愿“下海”的,是顾虑电脑和人脑不能并用,会打断思路,也有怕屏幕射线对人体有害的。不过,连玩电脑很“油”的作家也承认,电脑写作容易偷懒。电脑行文规范化,程式化,对办公室的秘书很适合。文学创作,口语化,性格化,台词要上口,诗词讲平仄,每个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而电脑则“一视同仁”。你想要用的词、词组,电脑里不一定有;现成的意思相近,凑合用韵味就没有了。而文学又贵在创新,不规范。看来,电脑在软件方面确有改进的问题。但正像骑车没有步行那么自由、安全,但骑车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一样,玩电脑的作家并没有因此而却步。
老赵很感慨地说,北京三明电脑公司的员工们,是些有心人、热心人。北京作家中有二十三位的电脑就是他们提供的,而且跟踪服务,买了管教,坏了管修,不要包退。其用心无非要在作家群中推广电脑,使电脑很快地走向家庭。
去年12月,北京举办过“作家换笔大会”,会期三天,每天参加者不下150人。今年4月,有关单位又要组织“记者换笔大会”,意在更大的范围推广电脑。
有人预测,不出几年,电脑将在作家群中普遍开花,而且也会像彩电一样,迅速进入千家万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