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亲兄”救不了“亲弟”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7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亲兄”救不了“亲弟”议
明理
前不久本报披露了一条消息,连续几年累计亏损的渡口钢铁厂,被政府“强嫁”给攀钢公司承包后,不但未被救活,反倒加重了亏损。攀钢也无可奈何地跟着受损。
政府“包”企业未使渡钢起死回生,说明“慈父慈母”已经管不了“亲生儿”。但是,为什么企业包企业也无济于事,“亲兄”也救不了“亲弟”呢?这可以从竞争与发扬风格的关系上再作探讨。
自古以来,大带小,强拉弱,富帮穷,一直被人们尊崇为一种高尚的情义。然而,只讲“情义”难免坏事。因为“情”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是要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是因为它的一个基本法则在起作用,这就是竞争。让企业或产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所以,竞争是市场经济能够激发活力,不断掘取潜能的威力之所在。如果脱离甚至取消了竞争这个大前提,一味强调发扬风格,白尽义务,无私援助等等,好企业没有积极性,落后企业也振作不起来。
因此,在“亲兄”“亲弟”的企业之间,也不应提倡“义务承包”,应首先竞争,提倡“明算帐”,“动真的”;并且通过深化改革,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允许企业间在竞争中“大吃小”、“强吞弱”。这才是无法自我摆脱困境企业的出路,也是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
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受大环境影响,公平竞争的条件尚不具备,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优胜劣汰。因此,企业间富帮穷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应要求富对穷无偿地“输血”,打“强心针”。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彼此建立起讲效益的经济关系,而不是只尽“义务”发扬风格,要激励落后企业不再等待“输血”,要奋起“造血”,独立自主地投入市场竞争。攀钢虽然签订了减亏承包渡钢的合同,但实际上与渡钢并没有建立真正“明算帐”的经济关系,为了完成减亏任务,不惜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其提供原料,这种牺牲竞争的“发扬风格”,怎会有好结果呢?
“亲兄”不拉“亲弟”一把,是否有悖于共同富裕的原则?非也。共同富裕是指最终目标和结果,不是过程。在为这一目标奋斗过程中,必然充满差异,不能人为去拉平。提倡竞争,正是为了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否则只能共同受穷。当然,有利于促进竞争的扶劣帮差还是需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