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建立沙业的思考——钱学森致刘恕信件摘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治沙工程与沙业展望

  建立沙业的思考
——钱学森致刘恕信件摘录
编者按征得钱学森同志同意,我们将他致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沙漠治理专家刘恕信件中关于建立沙产业的论述,摘要发表在这里,以期引起读者对沙漠治理和开发利用问题的关注。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一成就举世瞩目。但是,8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几乎被人口的增加所抵消。今后会不会依然如此?从长远考虑,出路何在?钱学森作为科学学的创立者,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向自然界新领域进军的设想,包括建立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我国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超过20亿亩。历史上我国人民同沙漠作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新中国建立以来治理沙漠的成就更是举世公认。但是至今还没有完全扭转“沙进人退”的局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已经有可能以更有效的手段治理沙漠化,而且可以对不能治理的沙漠作生产性开发利用。这就是钱学森同志提出建立沙产业这一科学思想的精髓。我国从事沙漠治理的专家们默默奉献,艰苦奋斗,但他们的劳动和所取得的成果还鲜为人知。为此,我们与林业部、治沙办公室、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合作组织这组系列报道。第一篇是钱学森同志的信件摘录,其他文章和报道将陆续刊出。
党的十四大对大家是莫大的鼓舞,会议决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我们的话,就是加强地理建设和建设沙产业!
裕钊同志提出的高技术沙产业是前途无量的。从防治沙漠化及风沙化土地5.6亿亩入手,再向沙漠戈壁17.4亿亩进军。我们搞出榜样,那中近东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就可用核能淡化海水,改造成生产园地,为人类做出贡献!
              ——1992年10月27日
这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的确开得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都很重视。这也是您多年努力的结果!
但我看这只是个小小的开端。从全国讲,沙漠化将会得到治理,会有所减少;但仍然是“沙进人退”!什么时候真的“人进沙退”?
而且我们要根据实际条件,搞清最后不能绿化的沙漠戈壁有多少?这不能绿化的沙漠戈壁才是真正的沙产业基地。沙产业比治沙防沙要难得多。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治沙工作是一项社会主义地理建设。再者今年由于抗洪救灾,国家对水利建设重视了,这也是社会主义地理建设。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为地理科学的建立,对树立社会主义地理建设的概念,再努一把力。这也是百年大计!
              ——1991年8月16日
我非常感谢您送来了《沙产业专辑》,读后得益良多;尤其像您和田裕钊同志等在长期同沙漠戈壁打交道后总结经验所谈的,更是比我高明得多!
您讲的苏联(现已不存在了!)中亚卡拉库姆大运河的教训,它使我想到沙产业还有个地理建设的大问题:治沙、改造沙漠戈壁有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课题,要尊重地理学规律。这个宏观理论在沙产业比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和海产业要突出得多——一方面人有改造沙漠美好设想的诱惑,一方面又有地理(气象、水文、土质等)自然规律的限制。这不是地理科学的研究课题吗?
对此如何入手?我想也许可以从地理历史学开始,过去不是沙化的地区,采取人为措施大概是可以治理的,而几百年前就是沙漠戈壁,对它只能就实际情况开发沙产业,不要轻举妄动!
还有一点:沙产业属第六次产业革命,是21世纪中叶才能开花结果的,那时还要用生物技术这一现在刚露头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对沙产业我们现在只是做初步探索工作,包括:1、从地理科学明确治沙的范围;2、通过试点,建立沙区植物、动物繁殖加工事业;3、引入生物技术,做些试验。
             ——1991年12月21日
近日又翻看了中国林业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治沙造林学》,看到此书写作名单。我以为他们如愿意,都可成为将来“沙产业学会”或“沙业学会”的成员。
成立此学会是为了先造舆论,宣传沙产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并讨论我国沙产业的50年规划。例如:在我国近20亿亩干旱区戈壁、沙漠及半干旱区沙地选日照充足而又风沙不大的1亿亩作为太阳能发电区,年均电功率即可达10多亿千瓦。再治沙造林、造田,年均500万亩,50年即可改造2.5亿亩。余下的沙漠发展沙漠种植生产。这不是对祖国建设的巨大贡献吗?
学会的研究讨论最后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就有可能把有关科学技术力量组织起来,成立“沙业科学院”,在国务院设“沙业局”,最后在21世纪成立国家沙业部。
我这可能说到100年以后的事了,但事情总要有个开头。
                ——1990年5月3日
前见报端一位访以色列的记者说,以色列在沙漠化土地上夺得粮食丰产,还能出口。说这完全是科学技术的功劳。
不知我国治沙科技专家去以色列考察过吗?如还未去过,全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不该设法办这件事吗?
                ——1992年8月28日
不久前见到刚从以色列访问回来的中国科学院一位研究员,他说那里的科技人员对“中国用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活世界人口的22%”,感到没什么!因为以色列在那么干旱的一点点土地上养活了那么多人。我想我国的沙业工作者要注意学其所长。
               ——1992年10月10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