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回英国拍电影——《穆斯林的葬礼》赴英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7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回英国拍电影
——《穆斯林的葬礼》赴英拍摄散记
张翠兰
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康大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穆斯林的葬礼》,由于有几场重头戏发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英国伦敦,为了再现当年伦敦的风貌,增强影片的历史感,总导演谢铁骊带领主创人员在我驻英大使馆文化处和英中文化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下,去年底赴伦敦现场拍摄。
高大的拜伦铜像坐落在海德公园的意大利花园内。绿茸茸的青草如地毯一样围绕在大理石铜像底座的周围,游人牵着洋狗缓缓地走来走去,似乎在聆听拜伦的诗句,沉浸在诗情中。公园中心的大喷水池,水花四溅,一群海鸥在水面上戏嬉,公园环境怡人,气氛静谧。
花园中突然响起“呜—呜”的警报声。正在游览的外国人、中国人顿时乱作一团,吵闹声响成一片,人们跌跌撞撞东奔西跑,好一阵惊恐折腾。这时导演从远处喊了一声“停!”大家安静下来,忙乱的人们你看着我,我打趣你,笑成一团。原来这是在拍《穆》片中法西斯空袭伦敦海德公园的一场戏。为了这场戏,剧组请了六位外国演员,其中有一位是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制片人比乔目先生,另外两位演员则是唐贝克的爸爸妈妈,他们演戏很认真,还有使馆文化处的同志也都参加了演出,大家配合得很好,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场戏的拍摄。
《穆》片中有两个人物需要英国演员扮演,一个是古玩商沙蒙·亨特,一个是他的儿子奥立弗。沙蒙·亨特由第一外国语学院英国教师唐贝克扮演,他刚到中国只有一个多月,不会说中国话,但他对中国充满友爱的感情,非常愿意出演这一角色。亨特的儿子奥立弗由第一外语学院英国留学生合家乐(中国名字)扮演。他会说中国话,但不精通。这两位客串的英国演员因为拍戏,“蹭”着回了趟家。
为了拍摄伦敦泰晤士河轮船甲板上主人公韩子奇与亨特的戏,剧组头几天就已经与英国轮船公司老板联系好了,以540英镑租一条船。这天清晨,风和日丽。扮演韩子奇的演员王诗槐,扮演梁冰玉的盖丽丽与唐贝克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轮船甲板。轮船在宽阔的泰晤士河上缓缓地航行,海风徐徐吹来,河畔的塔桥、大钟更显出它的雄姿,大家被这异国风景陶醉了。摄影师架好了机器,一切准备就绪,导演刚要喊“开拍”,突然发现镜头前钻出一个人来,一位年迈的英国老者,扛着个16毫米的摄影机也在准备抢拍这场戏。见大家都愣在那儿不知咋回事,亨特笑嘻嘻地走过来向谢导和大家介绍说:“这是我的爸爸!”老人谦逊地点了点头,表现出歉意。原来,老人知道儿子在中国当上演员了很高兴,找了架摄影机把儿子回国演电影的情景拍下来,放给亲友们看。韩子奇与亨特在甲板上的戏正式开拍了,亨特站在甲板上,兴奋地用中国话指着远处说:“这是泰晤士河的塔桥,快到家了,快到家了!”唐贝克演得十分专注逼真,那份“到家了”的喜悦,是剧中人的,也是随剧组回家乡拍戏的唐贝克自身的。
唐贝克是个有心人,他为了拍好戏,每天打开录音机认真听谢导演给他录制的中国话磁带,一句对话有的要学上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终于克服了语言关。在拍泰晤士河轮船上那场戏时,他说了几句非常流利的中国话,大家高兴地直劲夸赞他:“OK!”
奥立弗的扮演者合家乐同样很认真。有一阵,摄制组要在海德公园拍戏,通知他清晨5点钟来驻英使馆文化处化妆,可是他4点钟就从家里赶来了。这时大家都在熟睡着。他一个人站在街门外,直劲吹口哨,嘴里还喊着:“你好!你好!”直到把人吵醒给他开了门,他一进屋看见有空床,拉开人家被子就呼呼大睡,直到该给他化妆时,才把他叫醒。有人告诉他,你不必来那么早,他说:“我怕迟到,早来保险些!”这里面有英国人守时的时间观念,也有剧组人员的感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