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需要自我超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7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需要自我超越
童道明
“自我超越”是当前摆在演员乃至各种文艺样式面前的严峻的课题。艺术的确存在着不进则退,不变则僵的问题。
当然,有一种传统观念妨碍着演员实现“自我超越”,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在舞蹈界如今能“吃遍天”的“一招鲜”莫过于杨丽萍的孔雀舞了吧,但偏偏是杨丽萍近年来表现出了可敬的自我超越精神。从《孔雀舞》到《月光》到我们这次在春节晚会上看到的《两棵树》,除了炉火纯青的技艺继续让人赏心悦目外,“心理因素”、“情绪因素”,一句话,“人的因素”在杨丽萍的舞蹈中展示得越来越鲜明,而《两棵树》更是把中国舞蹈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升华到了一个近乎艺术极致的境界。体现在《两棵树》中的杨丽萍的自我超越,实际上也是中国舞蹈的自我超越。
除了《两棵树》外,令人特别兴奋的晚会节目还有小品《张三其人》。
自1990年元旦晚会《超生游击队》一炮打响后,小品成了电视晚会的必备节目。但小品很快和相声一样陷入了危机,因为它很快犯上了和相声一样的毛病——模式化的和类型化的低水平重复。不进则退、不变则僵的艺术法则在小品创作中表现得尤为凸出。很能说明问题的是,几位因为在电视晚会演小品而一举成名的笑星,他们的最佳代表作仍是他们的成名作。赵本山当然是天赋极高的演员,他在电视剧《一村之长》中显示出了自我超越的能力,可惜这种超越没有出现在小品创作中。黄宏能自编自演,他的机智使他的小品总能保持着一定的创作水平,但他的越来越“放得开”的表演,却越来越丧失他在《超生游击队》中出现过的鲜活与真挚。这样的表演模式化现象在郭达身上也能看得见。正是面对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走外”的小品大潮,我越来越希望小品创作出现“向内转”的转机。本子再多点内涵,表演再讲究点内含。《张三其人》正是抓准了小品实现自我超越的这一突破口。
《张三其人》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它既不直白,也不晦涩,更不洒狗血,出洋相,而是用幽默,用轻灵的戏剧节奏,用大胆的舞台调度,用对于一种我们似曾相识的典型性格的略加夸张的展现,让我们因为从中发现了生活中的你我他而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严顺开的细腻又鲜明地展示人物心理的性格化表演,把《张三其人》演成了一出与《超生游击队》的风格迥异而又完全有资格与它相提并论的小品佳作。
但愿《张三其人》不要成为诱人重复的新模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