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毕升的后代们——北大方正速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8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新潮启示录

  毕升的后代们
——北大方正速写
黄勇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北部,有一个依山畔水的城市——槟城。1910年,孙中山革命失败,出走南洋,来到这个城里居住,并创办了一家报纸《光华日报》,祈望有朝一日,革命成功,光复华夏。82年弹指一挥间,人世沧桑变化。《光华日报》已变成了每天有着48个版面,在马来西亚华人中有着极大影响的报纸。然而,排字工人依然在那个铅字堆成山的大屋子里疲惫地劳作。
《光华日报》的发行人温子开终于坐不住了,他从马来西亚出发,效仿唐僧取经,去西方寻找实用的计算机汉字排版系统。他走日本,过太平洋到美国,又越过大西洋抵欧洲,最后无可奈何地回到香港。他气馁了,准备回马来西亚。在香港一家饭店里,他眼前突然一亮,看见了图文并茂、色彩漂亮的香港《大公报》,他立即坐车前往《大公报》的排印厂,眼睛紧紧地盯住那些机器上的“北大方正”四个字,于是,他终于找到这次取经的终点,立即订票飞往北京。
一个权威和三驾马车
1988年1月10日傍晚,在未名湖畔燕春园的一个餐桌上,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王选向国家经委印刷装备协调小组副组长沈忠康提出要求,希望北大直接作为生产单位参与他自己发明的激光汉字排版系统的开发和生产。多年以来,用户和协作单位的呼声,独家生产的弊端,产品垄断的不妥,沈忠康哪能不知。面对着王选期待着的眼神,沈忠康终于点了点头。王选当即向北大校长作了汇报,北大决定把王选的专利转让给正处于发展之中的北大新技术公司。毕升后代们的历史从此开始。
一位极有影响的人士在谈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的历史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条街上,一个企业发展的历史,也同时是这个企业的一个英雄和某几个英雄个人奋斗的历史。”四通如此,联想如此,北大方正亦如此。
1986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北大物理系教师张玉峰碰到了玉渊潭乡农工商公司的总经理,他们谈起了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前景,张玉峰显得无比激动,他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从美国到中国,给总经理描绘了一个计算机世界的美好前景,他似乎在告诉对方,这个未来的世界里,填满了金钱,伸手便可得。但还得要去买一张通向这个世界的门票,而张玉峰就缺少这张门票钱。这个美丽的图画也感染了总经理,三天之后一笔120万元的借款就到了张玉峰手中。现在想起来,张玉峰当时是有一种蒙人的感觉,其实他也是无可奈何,尽管北大给了他们40万元的发展基金,但他们从来没有动过一分钱。这可是学校从教学和科研中挤出来的钱,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只得把眼光看准了手中有钱的北京市郊的乡镇企业。就是靠这120万元,他注册了一个北达科技服务部,在北大43楼的一个文娱活动室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在1985年,张玉峰只能算北大物理系一个最普通的教员。尽管在科研工作上小有成就,曾获得过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可鬼使神差,他一头离开物理系下了海,也许有人认为,张玉峰这个没出息的终于贪财丢开了学问,而就是这个北大许多人眼中的小人物短短的半年内就挣了几十万元,并立即分给了玉渊潭乡20万元红利。玉渊潭乡农工商公司仿佛看见了隐藏在计算机后面的金山银山,又立即借给张玉峰320万元,而半年后,这些钱竟变成了2000万元,这就是方正事业开始时的资金保证。
就在张玉峰奔东走西之时,北大物理系的另一位教师晏懋洵已从英国学成回到了北大,他得意地从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那里申请到了一笔令许多人羡慕的基金,设了一个新的课题,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1987年的某一个令人烦躁的黄昏,张玉峰来到了他的家,希望他也下海,给张玉峰帮忙。晏懋洵不假思索地回绝了他的请求,他脑子里那时候依然兴奋在他那些妙不可言的论文之中,他还想在已有的成就上锦上添花。到了1987年底,张玉峰又来催他了,再次希望他加入到北大新技术公司。这次晏懋洵动摇了。从事物理教学和研究已20年,科研工作的艰辛自不用说,可有多少成果能在科技人员手中变成金钱呢?当张玉峰第三次请晏懋洵时,他终于与令他情迁梦绕的实验室作了一个友好的挥手告别,一头走向了高技术产业的海洋,作了北大新技术公司经营部的主任。
而这时,北大计算机所的宋再生被北大最早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才华横溢,在他人眼中,前程无量。令人不得其解的是,转念之间,他成了北大方正的总工程师。尽管在北大方正的创业阶段,还有着其他一些人的参与,但最终形成了由晏懋洵、张玉峰和宋再生组成的三驾马车的格局,方正的历史开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方正占领国内市场
在晏懋洵加入到北大新技术公司之时,北大方正正组织人马重新设计生产激光汉字排版系统中最核心的一个部件——控制器。尽管原来华光系统的控制器也能用,但工艺落后,外表和实用性能都让人难以苟同,两个月后,一个体积小、美观实用、高度可靠的新型控制器就脱颖而出,北大方正的开发班子将过去的设计进行了一个彻底的翻修。
到了1988年10月,北大开始全面推出自己的方正系统。此刻,华光系统已在《经济日报》等报社安装成功,美国HTS公司也抢占了中国报业印刷市场中最令人眼红的一家大报的激光汉字排版系统,而日本写研公司也在国内一些出版社和报社长驱直入……情形对刚刚出道的北大方正系统似乎不利。方正只得制定了以省市报纸包围中央报纸的销售战略,晏懋洵清楚地记得方正卖出的第一套系统是给了黑龙江新闻社,那段时间,他们经常是拿着产品介绍到一些专业会议上给每个代表宿舍的门缝里塞传单,这似乎是北大的传统,那几双纯朴而本分的眼睛,好几个典型而又典型的书生的背影留给服务员的只是不解和纳闷。
就这样,方正人以刀耕火种般的销售手段加上他们那充满智慧的大脑,高举着学术权威王选的旗帜,不断地获取一个又一个合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晏懋洵就没有了上下班之分,晚上10点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愉快的神情回家,渡过一个流浪汉的回乡之夜,次日又笑容可掬地出现在公司经营部。
在这段时间,松下电器、奔驰汽车、IBM电脑正大量地涌进中国的国门,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现代化的象征。可在激光汉字排版系统这个领域,许多外国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陷入到各种纠纷之中。北大方正却日复一日兴旺发达。几乎接管了所有海外公司留下来的残局,并把它们改造成功。
很快,从东北三省到中原大地,从南国边陲再回到北京,几乎全国2/3以上的报社目前都装上了北大方正生产的激光汉字排版系统,告别铅与火,走进了光与电的时代。
这段时间北大方正的生意十分红火,位于中关村的方正大厦前车水马龙,人流不断。
这个革命也导致了工人工作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那些满身油污、形象枯槁的排字工人,今天已经坐在装有空调,铺着地毯的明亮的现代化排印车间里,不见了轰鸣着的机器声和沉重的铅块,身穿白大褂,操作着电脑,享受着比那些记者和编辑要好得多的工作环境。一位在报社作了多年拣字工的中年人对我说,作为一个印刷工人,他不知怎样表达出对北大方正,对王选的感谢。
现任北大新技术公司经营部主任的姚秀琛谈起少数民族文字书刊的专业排版系统时,神情激动地告诉我,当延边新华印刷厂把一本用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排出的《朝文大字典》带到北京,作为对北大方正的感谢时,他脑海里已没有了一丝挣钱的概念。今天的中央民族语言翻译中心,已全部配备了北大方正的排版系统。
如果说彩色电视机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取代黑白电视机是一夜的功夫,那从黑白报纸走向彩报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尽管采用传统的电子分色技术制作彩报也曾在某一个节日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但在这张报纸的背后,工人所花的劳动强度和漫长的时间,是当今报纸不可能接受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报业彩色革命提供了机会,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率先研制出汉字彩色激光照排系统,这个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彩印工艺,彩色扫描仪可对图片进行扫描分色;进入计算机中放大缩小、层次校正、色彩校正等工艺,整个过程只要几分钟即可完成,大大缩短了排印时间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享誉华文世界
从1989年开始,北大方正的激光汉字排版系统已开始在海外销售。1989年春节过后,台湾文化大学的赵仁蓉教授到大陆探亲,她见到了北大方正的激光汉字排版系统,当即认为这个系统应该在台湾进行推广,她要求北大方正提供4套繁体字系统,并一直参加培训到5月底。此后,她成为了北大方正在台湾的代理。1989年10月,北大方正与香港《大公报》签约,1990年6月27日,《新晚报》全部扔掉铅字,1991年4月,《澳门日报》找到北大方正,要求提供包括彩色在内的全套系统。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的发行人温子开游历地球一整圈之后,于1992年9月29日同方正顺利签约,而另一家马来西亚的《亚洲时报》就抢在《光华日报》之前顺利出报,社长张丹华致信北大方正,“亚洲时报采用这套系统配合本报印刷设备及技艺,使出版的报章更令读者喜欢阅读、欣赏,而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报章也成了一份艺术品。”北大新技术公司经营部副主任秦振山抵达马来西亚,负责光华日报社激光汉字排版工艺的技术安装工作。从他抵达槟城的那一天开始,秦振山就感受到了北大方正的荣誉与骄傲,从报社的发行人到各层次的高级职员,一个接一个地拜访他,听取他关于北大方正系统的神工妙曲,全报社的职员都要接受培训,听他作技术报告,新闻人员的敬业精神在他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为什么在这么多年的禁锢和压力之下,中华文化仍然能在南洋发扬光大,中国人的勤奋和智慧在报业的体现回答了这个问题。
1992年9月26日,亚太报刊与科学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王选在会议开幕当天下午所作的题为《中国报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引起了海外华人报人的巨大回响,成为几天来报人们谈论的主题。10月28日晚,会议已接近尾声,全体海外华人代表在新华社新闻大厦顶层参加招待会,报人们纷纷找到北大方正的总经理晏懋洵,表示愿意与北大方正合作,革新中文报业技术。
海外的订单不断飞来,使方正彩色系统目前就已有分布于五大洲的14家华文报刊正式出彩印版,还有十多家正在签约之中。
高科技的威力
短短两年,北大方正的财富和声誉直线上升,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使得北大方正能立于不败之地。王选的北大计算机所就如同一块肥沃的土地,不断地培养出新的人才,开发出新的技术。
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的发明者王选有着崇高的威信,就如同卡文迪实验室一样,一个王选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队伍。
王选是一个能进入角色的人,他经常兴奋在某一个新的研究之中,在他的世界里,除了他所思索琢磨的东西,其他的全然不存在。有段时间,他的思维遨游在如何解决高档彩色的速度问题,他几乎到了吃不香、睡不着的地步。尽管他考虑的大致方向是正确的,然而卡在某些个关口上,便徘徊不前,他手下有一个名叫阳振坤的博士生和副教授肖建国给予他一些奇妙的建议,高档彩色的速度终于有望解决了,他当即采用了他们的建议,并开始给他们开创更大的舞台。
1990年4月,北大方正的总工程师宋再生,接受了人民日报社卫星版面传输系统的研制,在王选的支持下,他在这个前人没有走过的领域里开始了新的探索。他成功了。1991年底,王选出席了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数字排版和删格图像处理国际会议,在大会上,他把这一工作介绍给世界各国的同行时,他们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如果说不断处于发展之中的技术进步是北大方正的依托,那么北大方正诚实为用户服务的精神是滚滚财源的保证。北大方正的总经理晏懋洵说,他们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是“做好用户的学生,做好用户的参谋,做好用户的服务员”,这些漂亮的口号也许如今能做生意的人都会喊了,所不同的是,北大方正人能实实在在地兑现这些口号。
10年改革,在变革旧的体制的同时,也把中国科技人员所积聚的能量释放出来了。这正是北大方正——一个由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教师组成的高技术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
1992年5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来到北大方正大厦,高度地评价了科技人员的创造力,给正处于兴旺发达之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有力的支持。
目前,北大方正晏懋洵总经理正在构筑一个全新的方正蓝图,而这个蓝图的基调,就是重整中国文化,让具有5000年文明的民族,在这个由计算机武装起来的现代世界,重现奇光异彩。而伴随着这个发展,方正也将其经营的领域推向全方位,在国际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道路上走下去。
1991年两个亿,1992年底3个亿,方正所选择的不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而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向上跃迁式的变化,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能与世界上有声望有实力的大公司一比高低的方正集团。
              (本文作者系《科技日报》记者)(附图片)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江泽民、李鹏同志在北京市长陈希同、北大校长吴树青陪同下视察北大方正。图为总经理晏懋洵向中央领导介绍公司发展情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