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外商投资新态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0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分析

  外商投资新态势
刘江帆
第三次投资热潮
1992年,外商在华投资形成新的高潮。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协议外资金额57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倍;实际投入金额111.6亿美元,增长1.6倍。增长势头超过1984年和1988年的两次高潮。
外商投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来源多元化。在投资热潮中,台资表现最活跃,已从前年的投资榜排行第四,跃居第二位,仅次于港澳地区。美国和日本位居第三、四位,韩国已跃居第五位,新加坡、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位居第六至第十位。除传统的资金来源之外,塞浦路斯、黎巴嫩、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卢森堡等国家的资金去年都进入我国。
投资区域扩大。80年代,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内陆省区举办的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外资额只占全国的7%。去年,在沿海开放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继续迅速增加的同时,内陆省区利用外资也有了很大发展。1至9月内陆省区外商投资额已占全国的11%。外商投资扩大到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投资规模增大。大项目多是去年外商投资的一大特点。1—11月,平均每个直接投资项目的协议外资金额为113万多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以上。在新批准的项目中,有相当一批是技术档次较高,能填补我国国内空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大项目。
投资结构变化。去年上半年,在签订协议外资金额中,工业类占70.1%,房地产业占17.8%,交通运输邮电业占6%,商业饮食业占1.6%,农林牧渔业占1.3%。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较大的有:交通、运输、邮电业,占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由0.6%上升到6%;房地产业比重由12.8%上升到17.8%。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是比较合理的。工业项目按协议外资金额排列主要集中在电力、能源;其后依次为轻工、电子、机械、纺织服装等行业。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占工业项目总数的13%。从总体上看,我国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尝试新的方式。允许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如中外合资股份公司已在上海、深圳等地试点,并取得成功;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包括外资的B种股票),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土地开发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已成为外商竞相投资的热点;允许设立外资银行的地区正逐渐扩大,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5个经济特区和上海设立的外国银行驻华代表处、分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达270多家。商业、贸易领域吸收外商投资已从上海突破。上海第一百货公司与日本八佰伴国际集团公司在浦东合资兴建的大型超级商场不仅可以经营商品零售业务,而且享有一定的商品进出口权。
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与此同时也须看到,国际资本市场形势不容过分乐观。
长期以来作为资金主要供应者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他们为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其本身的资金需求也是十分庞大的。在世界资本供应减少的同时,国际上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强劲。海湾战争后中东国家重建需要吸收外资;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资金缺乏的国家,他们进行经济建设需要外部大量资金的流入。美国摩根斯坦公司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今后几年内,每年的资金缺口达2000亿美元以上。
我国还面临来自周边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国家与我国同处于亚太地区,文化相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投资环境也相似,为加快吸收外资都在千方百计提供优惠条件,对我国将有直接影响。
我国引进外资的潜力还很大。我国每年吸收外资金额只占世界资本市场1%左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只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的4.3%,人均实际吸收外商投资数量更是排在末位。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国家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还不高,只占2.2%,与周边国家比较还有差距,如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分别为45%和70%。
面对竞争形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投资环境,争取利用更多的外资。否则,我们很可能丧失机遇,延误经济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