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尘都”于今面貌新——卫生记者“逛新城”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尘都”于今面貌新
——卫生记者“逛新城”之二
本报记者 艾笑
座车驶进成都市西郊一个叫“土桥”的地方,迎面一行大字:“清泉去一路风尘,祝君平安”。好温馨的标语!突然,一阵大雨滂沱外加神秘的摩擦音响。你还没回过味儿,它就“云消雨散”了。原来,这是成灌公路机动车入城冲洗场在洗车。仅1分钟,车身上下就光亮如新,开进了成都市区。
这是我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机械化洗车场。8条机械洗车线、3条人工洗车线,最高日洗各式车6000辆。90%的洗车水经除油加药处理后,循环使用。按不同车型收费1至5元,同一辆车每天只收费一次,可在市内任何洗车场反复冲洗。
据统计,这个洗车场平均每日清洗下的泥土有10立方米。若按车辆带进泥土的一半散落于市区街道计,自1989年4月该场运行以来,已为成都街道减少了5500立方米的积尘量。四川省环保科研所也有测算报告:成灌公路洗车场对减轻大气尘污染有明显作用,洗车场后段公路地区大气颗粒浓度较建场前减少了20%、扬尘量减少了40%。
成都市现有8个大型洗车场(全国总共只有38个),已使70%的入城车辆实行了清洗后进城。1989年,成都市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平均值为每立方米0.36毫克,现在已降至每立方米0.23毫克左右。这对以往被人戏称为“尘都”的成都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跨跃。
在市郊东南三瓦窑,记者参观了一座宏大的采用二级生化处理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这套服务人口154万、服务面积74平方公里的化污为净设施,设计日处理量40万立方米,可使成都城区7个排水区中的6个得到化污处理。现在已运行的是日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的一期工程。只见黑乎乎的各种污水,从直径2米多的地下大钢筋水泥管里带着腐臭涌泄进厂,转了一圈后送入静静府河的却是清澈见底、含有一定生物营养素的活水……
由成都市沼气科学研究设计所研究成功的沼气公厕,成为该市的又一特色。城区里现有112座,加上各生活住宅区净化沼气池59处、公厕净化沼气池1000余处、其它大中型沼气工程7处,工程总容量5万多立方米。它使13万多人口的生活污水粪便得到净化处理,并充分利用了沼气做能源。它还使城乡“粪便无害化管理难”的问题得到解脱。沼气粪池4年才清淘一次,不仅无污臭味,沼渣还成了郊区农民欢迎的上好肥料。难怪沼气厕所也成了成都市的一景,仅近两年里就有1000多位国内宾客、300多位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旅客来此参观考察。
在全国10大农贸市场中排行老三的荷花池市场,坐落在成都市北大门。9000个商户在这里设摊经营,日成交额高达350万元。每天十五六万人进进出出,可6.5万平方米的商场里却仍然保持地净、房洁、货清、人爽。一个以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为主角的活动区内,居然找不到烟头和痰迹。
1990年以来,成都市仅政府部门就投资15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一阵秋风就曾掀掉诗人杜甫房顶的地方,500多条保存了古都风貌的中小街道融进了现代文明和技术。别具一格的“宽巷子”、“窄巷子”、“黄瓦街”、“红墙巷”等雅洁舒适的居民小区和气势轩昂的府南两河以及环城公路—立交桥工程相映成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