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科研机构的困惑生产投资渠道不畅 人才不能合理流动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生产科研各自为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0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科研机构的困惑
生产投资渠道不畅 人才不能合理流动
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生产科研各自为战
去年9月,我省科委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20家科研院所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我省科研院所正面临许多困难:
基本建设投资匮乏,生产投资渠道不畅。近几年,财政拨款虽逐年增加,但科研院所的基建投资和设备投资基本未列入预算。目前,各科研院所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简陋,家庭住房问题十分突出。与此同时,科研院所的开发性投资至今尚无可靠的渠道。如,省电子所的“高频电焊机”、“多功能测试仪”,因资金限制不能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省医工所试制一种新药RV—486属国内首创,也因资金渠道不通未投入生产。
人才不能合理流动。一些科研骨干相继外流,一些优化组合下来的富余人员又难以分流出去,加之安置子女就业,许多科研院所负担沉重。
科研成果转化困难。其原因:一是中试环节薄弱。各科研院所都有自己的中试车间或工厂,但规模很小,很难形成有特点的行业优势。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由于市场变化等原因,科技成果转让后难以转化为产品,或难以取得效益,纠纷就不可避免。一些地方法院在受理此类纠纷时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三是一些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的价值难以实现,一些物质形态的科研成果也往往因其特殊性而难以获利。如水生物所研究出来的新鱼类品种,因其特殊性而不能获利,也不是专利法的保护对象;该单位承担的“葛洲坝过渔道研究”节约国家投资5000万,也因其知识形态而未能使科研单位获利。
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一体化阻力重重。由于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难,二者都有走“小而全”的趋势,科研单位办企业,企业重起炉灶办科研,表现在具体项目上就是互不协作。
                    湖北省科技情报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