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出礼”风要刹一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1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出礼”风要刹一刹
赵云
近年来,乱集资、乱摊派和乱罚款已使农民不堪重负,而今在南方农村不少地方越刮越烈的“出礼”风,又使农民雪上加霜。据浙江有关部门对三千户农民抽样调查,农民一九九一年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户均六百一十元,最多的达一千八百五十元,最少的也有二百八十元。
所谓“出礼”,就是出钱。农村的“出礼”名目繁多,花样无穷。单小孩的“礼”就有“三朝”、“百天”、“周岁”、“十岁”等。成年人从二十岁开始,凡逢“十”的生日都是受“礼”日,再加上婚丧嫁娶、建房、搬家、孩子考上学校、新年压岁钱之类,足有几十种。因此,农民哪家哪月不是几头“礼”?尤其到了良辰吉日,一天就是几头“礼”,一家人兵分几路送礼还不够,还要请别人将礼带去。同时,“出礼”的数额也在不断加码,由过去的几元钱增加到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农民的“礼”为何如此之多?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亲缘关系。农民绝大部分都是族居一地、同姓一庄,左邻右舍不是叔侄就是姑嫂,一家逢“礼”,家家出钱。二是要面子。受礼的人如此,“出礼”的人亦如此。经济条件好的,逢到“礼”大张旗鼓地办,为的是显气派;经济条件不好的,不办怕被人看不起,就是负债也要办。
出礼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不少本来很本分的农民,因无钱出礼,借债无门,铤而走险,去偷盗国家或私人财物,这在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中,不乏其例。
现在,很多农民都想从“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但缺乏勇气,因为没有这种大气候。过去有些地方成立了“农民理事会”,专管这个事,深受农民欢迎,现在却不见了。我们希望农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重视这个问题,切切实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倡导新的风尚,劝止和抵制“出礼”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